《哪吒2》观后感之二成见的暴力:符号统治与身份重构之困 从《哪吒2》看社会现

诗双说社会趣事儿 2025-02-04 18:03:40

《哪吒2》观后感之二成见的暴力:符号统治与身份重构之困 从《哪吒 2》看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挣扎:一场神话与现实的双向解构。神话从来都不仅仅是虚幻的想象,它更像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 哪吒从“魔丸”转变为“英雄”的这一艰难蜕变过程,本质上其实是一场与符号暴力的激烈对抗。出生之时便被无情地贴上“灾星”这一标签的他,恰如在现实当中那些因为出身、地域、学历等因素而被恶意污名化的群体:辛苦劳作的农民工、来自小镇的青年、毕业于非名校的毕业生……权力通过各种文化符号,将其压迫行为进行了看似合理的包装与美化,从而形成了福柯所提出的“规训社会”。影片当中陈塘关百姓对哪吒那近乎集体性的排斥,正是群体无意识当中“他者化”机制的一种具象化呈现——通过否定所谓的“异类”来巩固自身那虚幻的安全感,这种心理机制在民族主义、地域歧视等现象中屡见不鲜。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成见的消解往往需要以更为巨大的暴力作为代价。哪吒必须通过拯救陈塘关这一无比艰难的行动来证明自己,这就如同在现实当中,弱势群体往往需要付出数倍于常人的努力,才能够获得被视为“正常人”的资格。而当敖丙被迫以“灵珠”的身份压抑自己的本真性时,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身份所带来的焦虑,更是权力话语对于个体生命经验那肆无忌惮的篡夺。这种令人深陷其中的困境,直直地指向了拉康的镜像理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他人的目光当中苦苦寻找自我,却永远也无法真正抵达那个真实的“本我”。

0 阅读:1
诗双说社会趣事儿

诗双说社会趣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