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经验正向解放军陆军渗透,中国主战坦克也装上了顶棚 在央视的相关报道之中,可以看到,咱们解放军的坦克也搞起了大棚,俄乌冲突战场的经验,正在逐步向中国陆军渗透,假设说,咱们的坦克要是上了俄乌战场,那能不能防得住那些无人机呢?
要说这事,咱们先得看看俄乌双方的一些坦克,自行火炮什么的,这些装甲武器,它们“棚改”的历程,咱这“棚改”我加一个引号。最早咱们看,加这个铁棚子,是在2022年初,就是俄乌冲突还没有爆发的前期,还没打起来的时候,俄军南部军区的第58集团军,黑海舰队第22军等等,这些部队,曾经就在他们T-72B3型主战坦克顶上,焊过这个大棚。它当时的主要目的,是要防着标枪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的炸高,还有其它的这种攻顶类的反坦克武器。后来,在战场上就开始出现了这种小型消费级的四旋翼无人机,它们的作战模式就是带着个炸弹,到你头顶上往下扔。
那以前这种攻顶的打法,最晚也要到了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才能有效的进行攻顶打法,现在这么一搞,就变得非常的普遍了。所以装甲部队,当时就曾经在车顶上面就赶快加棚子,而且那个面积是越来越大,那棚子的格栅也来得比较密集了,实战就证明,这铁棚防攻顶的反坦克导弹,它有点不太防得住导弹,它的末端速度太大,而且它重量大,冲击力也比较强,但是加这个棚子之后,反无人机,这个防止它攻顶,这个还是挺有效的。 那么大概在一年多,接近两年前,俄乌双方开始在战场上大量的使用FPV,自杀穿越无人机,那这个的灵活性就非常强了,他射手可以遥控它,随意的攻击坦克的任何部位的,攻顶肯定是更不在话下了,所以仅仅是头上,加那么一个大棚子,就不行了,结果我们发现,在战场上大量的出现了,几乎把整个坦克和装甲车辆,都罩起来的,那棚子,这已经不是什么棚子,应该是个笼子。你还别说这个办法,结合这个坦克战术的一些变化,那么坦克的战损率,还真的是有效下降了。看了它们这个过程之后,再看咱们的这个“棚改”工程,基本上,是和俄乌战场同步的,最早主要也是进行一个防攻顶,而且那个棚子,那个铁棚的那个面积,还比较小,主要是防坦克这个顶部。
那么从央视报道中,咱们也可以看到,某集团军的装甲车和坦克,这个自行火炮,也都加了这些棚子,但是还可以看出来,面积还是比较小的,看样子主要还是防攻顶,可是到后来,我们也搞起来了,能大部分的保护车身的那个棚子。就换句话讲,我们弄得也把笼子给焊上去了,那由此可见,我们对俄乌实战跟踪,是非常的及时,反应也挺快的,尽快做到了实战化的改装,并且调整了装甲部队的战术,以避免,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更大的战损。要说起来穿越机这东西,它那个速度飞的是很快的,飞起来嗡嗡的叫,它其实就是一种啸叫声,而且它非常的灵活,它这就像一个苍蝇一样,很不好找到它,更难打它了。往往说在战场上,那只是能听到飞行时候,那个有点让人害怕的那个嚎叫声,但是你找不到它在哪里,因此它非常的难打。如果说,它再同时来几架发起攻击的话,这个真是难以招架。 而电子干扰系统,它作用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几乎就是没用,因为你不可能在整个战线上,密布这种干扰的装置,并且你保证这些干扰器都随时开机,而且你干扰的时候,也不可能进行全频的干扰,如果说干扰的频率和穿越机的控制频率,不一样的话,这就没用,而且现在双方还都开始使用了,部分光纤控制的穿越机。我们可以看看,就是它在那个穿越机下边,拖了一个像一个罐头,铁罐头盒子一样的一个东西,那里边就是光纤。所以说拖上这么一大堆光纤,这个穿越机就笨重了一些,而且作战距离,那缩减的很厉害,大概也就是在两三公里了,有效距离也就在两三公里了,但是这个距离,也基本够用了,光纤控制的这个穿越机,那几乎就可以在战场上闲庭信步,你拿它还真没什么好办法。
加棚子的这个做法,其实本质上还是一种被动的物理防护,那么面对穿越机的攻击,坦克的生存能力还是堪忧,那不管是我们的坦克还是谁的装甲部队,在目前阶段来看,真拿到战场上去,面对这些穿越自杀无人机的时候,其实结果也都差不多。
用户15xxx65
我才知道原来反坦克导弹是靠动能砸坦克的![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