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一鸣能成功? 1.张一鸣说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看短视频,喜欢看书,做

晓琳往前看 2025-02-03 17:56:33

为什么张一鸣能成功? 1.张一鸣说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看短视频,喜欢看书,做产品,和有趣的人聊天。 凌晨三点的科技园依然亮着几盏灯,楼下便利店的咖啡机总在这个时段被程序员们反复榨干。我常看见他们端着浓缩咖啡走向电梯,眼神里燃烧着某种混合亢奋与疲倦的火焰。可就在这样的场景里,有个穿灰色连帽衫的年轻人突然转身说:"这杯给你吧,我戒咖啡因了。"后来才知道,这人是刚完成C轮融资的某AI公司创始人。 你看,总有人活得不太一样。 张一鸣办公室的书架藏着个秘密——整排《人类简史》中间夹着本《植物大战僵尸攻略》。这个细节被字节跳动早期员工在播客里当笑话讲,可笑着笑着就沉默了。当大多数互联网大佬在酒局上推杯换盏时,这位福建龙岩人正在研究向日葵和豌豆射手的攻防策略。他说这叫"用游戏逻辑解构现实困境",你品,你细品。 数据不会骗人。2020年字节跳动营收343亿美元,这个数字在2023年变成了852亿,年均增长率超过60%。要知道同期全球互联网广告市场平均增速才12%。就像你家楼下突然冒出的网红奶茶店,别人还在纠结珍珠要不要加钱,他家已经研发出能自动续杯的智能杯盖了。 有次在乌镇饭局被拍到时,张一鸣面前摆着碗白粥。这画面和周围的红酒牛排形成奇妙对冲。他说自己酒精过敏,可明眼人都懂,这是把代谢酒精的时间省下来读《创新者的窘境》呢。反观某些企业家,上午在发布会谈元宇宙,晚上就在KTV搂着姑娘唱《向天再借五百年》,你说这两类人谁能把公司干到千亿市值? 权力这东西,比茅台还让人上头。可2021年张一鸣突然卸任CEO,转身去新加坡搞起了脑机接口实验室。这操作好比乔丹在巅峰期退役改打棒球,关键是他还真在《自然》杂志发了篇关于神经信号解码的论文。现在字节跳动管理团队里,梁汝波管运营,张楠抓产品,各领域专家像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反倒某些公司创始人退休三年还得每天视频查岗,连保洁阿姨用哪个牌子的消毒液都要过问。 说到目标感,想起个有意思的对比。2012年微信用户破亿时,张一鸣在知乎回答"如何做好资讯类APP",列出的七条准则和十年后的今日头条算法逻辑完全吻合。这就好比有人2012年预言2022年会有疫情,还提前囤好了口罩生产线。更绝的是,当TikTok在美国被围剿时,他能在国会听证会上用德州扑克术语解释算法:"我们不下注,我们只是发牌员。"这话术,连华尔街那帮老狐狸都直竖大拇指。 成功学鸡汤总爱说"要找到热爱的事",可现实是99%的人连自己手机里装了多少个APP都说不清。张一鸣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把"喜欢看书"量化成每年精读50本专业著作,把"和有趣的人聊天"转化为每周三场的闭门头脑风暴。就像你永远看不到米其林大厨在路边摊嗦粉,真正的狠人连娱乐都是战略布局。 还记得那个经典问题吗?"如果世界末日只剩三天,你会做什么?"张一鸣的回答是:"第一天优化推荐算法,第二天研究信息茧房突破方案,第三天把代码刻在石板上。"这话听着像段子,可细想字节系产品每次迭代,不都是在为数字文明留火种? 眼下总有人讨论"张一鸣模式能否复制",要我说这就像问能不能在撒哈拉种出牡丹。2023年字节跳动全球月活用户突破26亿,相当于把地球三分之一人口装进了同一个信息生态。但最可怕的不是这个数字,而是支撑这个帝国的核心代码,至今仍写着创始人在创业初期写下的注释:"别做酒桌英雄,要做时间刺客。" 哎,你们觉得呢?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清醒得让人发慌的狠角色?

0 阅读:0
晓琳往前看

晓琳往前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