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为什么容易破产?我贡献一个很少有人谈的角度——狗屁倒灶的账单文化!
在中国,大多数人开信箱时都不会担心什么账单的事情,因为消费基本都是货比三家、现场支付、你情我愿,很少有什么事后的账单。但美国家庭的消费结构里,存在大量的事后账单——各种订阅服务是这样、医疗支出是这样、政府税费是这样、大宗商品的附带服务是这样、房屋的维护修理保险是这样、法律费用是这样。以至于美国影视剧里表现生活艰难的一大场景就是开信箱、拆信封、收账单。
而且账单的内容和金额往往是意料之外的。你想都想不到的支出项目,人家就把账单寄过来了。税费如此、医疗和医保更是如此。其中很大比例都来自于各种机构有意无意的故障和失误,不该收钱的收钱了,账单上还不一定写清楚。打电话去质询吧,电话半天没人接,接了电话接线员又说自己不懂,偶尔接线员磨蹭一炷香的时间说帮你取消了,但他其实只是写了个工作便签给同事,之后还是没处理——真正打电话能把错误账单和灰色账单纠正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多小的账单都能遥遥无期地耗过去。
比如这两天天,我在美的华人朋友又收到两封信。一封是他和妻子前年底取消的一个医保,当时它三次发信通知他们已经取消,但后台却没有取消,导致去年一度存在双重保险,于是他们的新医保以此为由拒绝履约。另一封是他的老丈人压根没有申请过的一个医保,说他申请并通过了——如果不处理,最后大概又会影响到正常医保的履约。这两封信不是账单,但背后都意味着金钱上的纠葛,根源都是对方的失误,却要浪费他半天生命去擦屁股,还擦不干净——哪怕今年搞定了,明年还能来折腾你。如果他不去擦呢,后续成千上万的损失都会接踵而来。每一次开信箱几乎都能收获这样的”惊喜“,以至于开信箱、拆信是他生活中最最恶心的事情。
留学生的美国生活经验里往往包含“要勇于吵账单”的教导,还往往有“两小时谈判免去成百上千美元乱收费”的自豪经历。初听还以为美国公司宅心仁厚讲道理,其实真相是这个社会漫山遍野的灰色账单——灰色地带的乱收费,你要吵当然有希望吵赢。但明明不占理却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也比比皆是。
这涉及到美国和中国在消费文化上一个巨大的差别:在美国社会,商家不明码标价就在事后对消费者开账单,或者一开始标了价格但之后往账单上加七七八八的附加项目,这种行为是被美国消费文化所容忍的——消费者当然不喜欢,但也只是腹诽,怕自己显得没风度。而这种事后账单所纵容的猫腻,该有的一点不少。中国社会对这种事情是极端无法容忍的,收多少钱事先就要说清楚,否则就是诈骗——是的,我们在中国社会也见识了很多这样的现象,但我们管它叫诈骗,美国叫信用。
于是,美国家庭身上就好比插着很多的抽血管子,而且方方面面的人都能来插一管子。这些靠插管子做生意的偏偏还拥有最高级的议价权,什么时候插管、抽血抽多抽少他们说了算。
一些美国大明星破产的报道里常会说他有多少车、多少游艇,给人感觉是这些车和游艇让人家破产了。但其实,车和游艇不一定是直接原因。明星在车和游艇上大手大脚,说明他在消费上不够审慎,对形形色色的插管抽血恐怕也不会设防。那些抽血管子连蒙带骗,给自己填空白支票,什么富翁经得起这样放血?这种问题在暴富之后尤其严重,因为普通人对这些猫腻本来了解不够,对于“每一张签名支票都可能变成予取予求的空白支票”还没有切身的感受,乍富之后,就容易陷入事后账单的海洋。
我那华人朋友说自己在生活上尽可能保持简单,一方面确实没有物质上太大的欲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尽可能避免被插血管子。毕竟,在美国,被插管抽血都不用涉及到买卖的同意,而往往只需一次个人信息的外泄。为了避免在扯皮中浪费生命,还是清淡的生活最好。
所以,对于美国的破产现象,恐怕不该过度归咎于破产者本人。形形色色的插管防不胜防。从政府、到医院、到保险、到电信公司……整个制度就是“插管有理”。想想美国还有惊人比例的人存在读写困难。所有因“失误”而来的血管子,他们根本无法拔除,只能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被吸血,最后房产被留置,破产,流浪。他们有什么办法呢?当他们流离失所的时候,谁来追究压垮他们的旧账单里有多少是失误者和欺诈者所炮制的?反正都是美国货真价实、引以为傲的服务业GDP。我前几天还回答过一个本质上的姊妹问题:为什么美国人均GDP那么高。其实它一半的GDP都逃不过这种变相锁定、难以比价、灰色的强制汲取的嫌疑,其中很大部分可以说是依靠作恶来创造“价值”。.
听说点赞的朋友都已经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