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航空母舰巨型化之后,动力装置是不是只剩下核动力这么仅有的一个选择了?首先说明一点:不管美国的航母还是中国的航母,产生动力的东西都是“蒸汽轮机”。区别只在于为蒸汽轮机烧开水的锅炉:中国的航母用的是重油锅炉;美国的航母用的是核反应堆来烧锅炉。强调核动力比常规动力好的,都会强调核动力航母不用携带重油燃料,可以节省空间。但他们一般不会提核反应堆的体积远超重油锅炉。再加上为了隔绝核辐射而配套的辅助舱室,占据的空间并不比重油舱小多少。再就是他们会强调核动力的动力持续性。那咱们就举例对比一下。
根据海湾战争后美军做的统计:以CV-66美国号(小鹰级)常规动力航母和CVN71罗斯福号(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做对比,这两艘舰都是从诺福克海军基地开到苏伊士运河,然后过红海,最后到达波斯湾。美国号从诺福克到红海用了17天,平均航速13.5节;从红海到波斯湾用了7天,平均航速21.1节。罗斯福号从诺福克到红海用了16天,平均航速14.4节;从红海到波斯湾用了7天,平均航速也是21.1节。
再说两艘航母在43天行动中的出击数量:美国号出击数量2672架次,平均每天62.1架次;罗斯福号出击数量4149架次,平均每天96.5架次。这里要说明一下,美国号部署在红海,红海的阵位距离目标为400~600海里,需要空中加油才能完成任务。而罗斯福号部署在波斯湾,最初的阵位在科威特东南280海里,后期移动到东南185海里的位置。由于距离近,因此舰载机出动的频次可以大大增加。
最后说说补给。美国号平均2.7天补给一次,罗斯福号平均3.3天补给一次。但考虑到两艘航母的部署位置到战场的距离不同,可以参考同在波斯湾的另外两艘常规动力航母:CV-41中途岛号(中途岛级)、CV-61突击者号(福莱斯特级)。这两艘航母部署在波斯湾,执行的任务和罗斯福号差不多,舰载机出动数量与频次也差不多。他们俩都是平均3.1天补给一次。
从数据上看,核动力航母比常规动力航母的确有优势,但没有明显优势。长途奔袭5500海里速度能快一天,战时补给间隔多了0.2天。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为了这0.2天硬上核动力,我再给你说个事。海湾战争时,美国一共有15艘航母,7艘核动力,8艘常规动力。整个战争期间,核动力航母里只有罗斯福号到场参战,其余6艘全处于维修状态。而8艘常规动力航母出动了5艘。
核动力航母需要定期更换核燃料。尼米兹级设计初预计换料大修一次需要2.5年,全服役周期需要换料3次。也就是整个服役期里有7.5年处于换料大修状态。但实际情况是,尼米兹级中比较顺利的,平均换料大修时间为4年,不顺利的,6年都修不完。第一艘核动力航母CVN-65企业号,服役期51年,累计超过27年处在维修状态,没有在海上飘着。跟企业号服役期差不多长的CV-63小鹰号,有超过2/3的时间都处于值班状态。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美国之所以给所有航母配备核动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已经造不出大型船用重油锅炉了。美国民用造船业全面萎缩,配套产业也几乎丧失殆尽。保留核动力,除了给航母使用,好歹核潜艇也能用得上,还可以分摊一下成本。如果保留重油锅炉,单靠好几年一艘航母的订单养着重油锅炉,这套锅炉的成本得比核动力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