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陶勇,只身造访海匪大船。匪首孙二虎手下:抓了他,送给日本人。谁

酒馆茶色 2025-02-02 23:53:53

1941年,新四军陶勇,只身造访海匪大船。匪首孙二虎手下:抓了他,送给日本人。谁知,孙二虎眼睛一撇:你还有良心么? 1941年夏,苏中大地风云变幻。日军发动大规模扫荡,试图将新四军分割包围,苏中根据地陷入危机。 在这关键时刻,陶勇将军临危受命,不仅要发动群众,还要争取当地海匪,开辟四分区。而在这片海域,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孙二虎”,人称“海上霸主”。 那么,我军为何要争取海匪?又如何降服“海上霸主”孙二虎呢? 苏北沿海流传着一句民谣:“晒不干的海水,杀不尽的海匪。”海匪之猖獗,可见一斑。 陶勇将军率部来到当地开辟四分区时,近海区域海匪横行,不仅影响物资运送,更成为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阻碍。 1941年夏天,日伪军发动大规模扫荡,意图消灭新四军。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陈毅、粟裕将军交给陶勇一个艰巨任务:建立海上武装,开发沿海,抵御日伪军。 将军在当地发动群众,组织护渔自卫队,对待海匪则另有一套办法。当地人称海匪为“海巴子”,带有贬义,因为不少海匪不仅海上打劫,还会欺负百姓,耀武扬威。 但陶勇深知,海匪虽恶,却不能一概而论。他决定采用分别对待的方法:对民愤极大、作恶多端的海匪坚决打击,而对那些有改造可能的,则尽力争取。 其中,最有希望的就是海匪“孙二虎”。他与其他海匪不同,虽是“海上霸主”,却有自己的规矩:长江口以北、连云港以南的船只,他绝不骚扰。 他常说:“我孙二虎不是见老虎烧香、见兔子放枪的人。”他的这种性格,源于他的过往经历。 孙二虎原名孙二富,人也不坏,出身贫苦,靠海为生。他没读过书,却对当地海域了如指掌,人称“活海图”。 他水性好,枪法准,战斗力极强,因此得到船主赏识,成了海匪头目。他手下有5条三桅大船,霸占了吕四北到笆斗山一带200里海面。他的存在,对新四军来说,既是威胁,也是机会。 1941年3月初,陶勇将军接到情报:孙二虎带着6个小弟到如东县长沙镇东强行补给粮草。将军心中一动,这不正是个机会?于是,他立即制定了行动计划。 当天,孙二虎一行人刚一登陆,就被新四军战士装扮的“渔会”人员热情招待。 酒足饭饱之际,“渔会”人员悄然离开,庙外传来一声怒喝:“缴枪不杀!”孙二虎虽有几分挣扎,但寡不敌众,最终缴械投降,被带回三纵驻地。 在之前,组织上对孙二虎早已做了充分了解,决定恩威并施。 陶勇深知孙二虎出身贫苦,为人仗义,于是亲自给他松绑。还给了他一把枪,让他平安返回,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干部们惊讶不已,但将军自有深意。 他严厉批评孙二虎:“当海匪是不光彩的!国难当头,国人应该团结抗战,把枪口对准侵略者!” 孙二虎被将军的胆识和诚意打动,当场表示愿意弃暗投明,并保证将手下全部拉来加入新四军。 但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孙二虎就反悔了。 原来,在另一边,日军也在争取孙二虎,开出的条件也比新四军的诱人。 次日,陶勇听说孙二虎临时倒戈,脸色大变。于是,他不顾众人反对,冒着被杀的危险单刀赴会。 孙二虎的手下见陶勇是1人前来,顿时萌生了坏心思:老大,把他抓了,交给日本人,搞不好还能捞不少好处。 谁知,孙二虎眼睛一撇:你小子,还有良心么? 孙二虎见陶勇登上自己的船,无不心生敬佩,同时又心感惭愧。接着,谈话很顺利,陶勇提出:苏中、近海地区所有私人武装可收编,拒绝者退出海滨、渔场,但不得伤害渔民,更不能附敌。 陶勇此行,令孙二虎很是感动,他表示愿意接受收编,不在二心,并改名为“孙仲明”,决心抗日。 此后,陶勇将军又成功收编了陆洲舫部,建立了海防团。他共改造海匪800多人,收编200多条海船,将苏中海防团从最初的300人整编为8个战斗连。 这支“土海军”让日海军无可奈何,新四军的威名传遍东洋。 然而,陶勇将军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1939年,他还在担任新四军2支队4团团长时,就因战功显赫被日军悬赏捉拿。为了保守机密,陈毅、粟裕将军给他改名为“陶勇”。 此后,他的名字多次登上日军的死亡名单,但他从未畏惧,直到抗战的胜利。 陶勇将军,它不仅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更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军事指挥官。 在招降孙二虎的任务中,他以大局为重,孤身涉险,这种勇气和担当令人敬佩。 他的名字,早已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后人敬仰的榜样。而他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

0 阅读:33
酒馆茶色

酒馆茶色

喝一杯浊酒,品一杯清茶。 读一个故事,睡一觉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