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崇明7县划归上海市。上海自此面积扩大了数倍。 1958年11月21日,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的一纸决定,改写了上海的历史。七个原本属于江苏省的县——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崇明,从此划归上海市管辖。上海的版图,一夜之间扩大了数倍。 这一决定,看似突如其来,实则酝酿已久。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那一年的4月26日,苏南行政公署在无锡市正式成立。松江、金山、青浦、奉贤、南汇、川沙、嘉定、宝山、上海九个县市,以及松江市本身,都归属于松江分区,由苏南行政公署管辖。这种管理架构,成为区域治理的新起点。 然而,政治的风云变幻,总是出人意料。同年11月28日,行政分区改称"专区",旨在精简治理结构,提高行政效率。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的名称也几经变更,从江苏省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到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 1952年11月,江苏省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苏南、苏北行政区和南京市的合并,标志着省级管理架构的新篇章。随后成立的江苏省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松江县等地纳入了江苏省松江专区的管辖范围。而这一切,都为1958年划归上海的决定埋下了伏笔。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崇明七县划归上海市。这一划归,不仅仅是行政区域的变更,更是上海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此,上海的城市版图扩展了数倍,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上海经历了重大的区划调整。在这一年,原本的多个区如蓬莱、邑庙、江宁、新成、提篮桥、榆林等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新设立的闵行区和吴淞区。这样的调整反映出上海在不断扩展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区域管理和资源整合的需求。至1961年,浦东县也被撤销,上海的区划再次出现了调整。到了1964年,吴淞区和闵行区也被撤销,这一系列的变化标志着上海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推进行政区划的整合与优化。 但即便如此,这些调整并未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的区划变动愈发频繁。1980年代,上海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迎来了新一轮的区域整合。1980年10月,闵行区和吴淞区的撤销并非简单的行政划分调整,它们的撤销与重建标志着上海市在区域资源整合、经济发展上的新需求。这一时期,闵行区和宝山区成为新的区域,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区域的边界逐渐向外扩展,人口与经济活动逐步向这些新区域渗透。 1988年9月,上海的区划再度变动,闵行区和宝山区再度合并,而上海县也随之并入了新的行政区。特别是在1990年代初,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浦东新区的设立,上海的城市格局发生了深远变化。1993年,川沙县被撤销,并设立了浦东新区,这一改变无疑是上海发展过程中最为标志性的一次。浦东新区的设立不仅改变了上海的行政区域,更预示着上海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陆家嘴等经济开发区的崛起,浦东新区逐渐成为了上海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进入21世纪后,上海的区划调整并未停步。2000年,南市区被划入黄浦区,进一步推动了黄浦区的城市化进程,也让上海市的中心城区进一步集聚。2001年1月,奉贤县和南汇县分别撤县建区,反映出上海对于区域管理日益精细化的需求。这一变化也预示着上海不再单纯依靠行政区划的传统方式来推动发展,而是逐步采取更具现代化管理方式,结合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进行调整。 2009年,南汇区被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进一步扩大了浦东新区的行政范围,也增强了浦东新区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地位。2011年,上海的行政区划又迎来了一次大调整,黄浦区和卢湾区合并成了新的黄浦区,这一举措也是为了适应上海日益扩展的都市化进程。与此同时,静安区和闸北区在2015年合并,形成了新的静安区,进一步推动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优化和功能整合。 2016年,上海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最后一次重大的调整。崇明县被撤销,并设立了崇明区,标志着上海彻底告别了“县”的行政模式,正式形成了下辖16个市辖区的全新格局。这一调整不仅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也体现了上海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迈进。 到1995年,上海市下辖的行政单位逐渐形成了包括104个街道办事处、208个镇和9个乡的格局,而如今,这些行政区域的变化已逐渐形成了现代上海的城市框架。从最初的12个区和11个县,到最后的16个市辖区,上海的区划调整和演变展现了这座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人口、经济等方面需求的精准把握。 回望这些区划变动,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上海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也能感受到其在经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变革后的高度适应性与前瞻性。
上海真有钱,300个
【8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