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动画产业,其实在60-70年代也有过辉煌的时期,当时诞生过许多优秀的国产动

星话大白 2025-02-01 20:39:40

我国的动画产业,其实在60-70年代也有过辉煌的时期,当时诞生过许多优秀的国产动画。

不过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动画产业却完全在开倒车,处于停滞不前的情况。

这主要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于动画,都帯有“低幼面向”“幼稚”的先入为主的标签。

这种有色眼镜,也直接影响到上面的政策制定。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上面对动画的审核要求,就是完全按照低幼向制作去审核,如果你在动画里涉及一些不适合低幼年龄看的内容,不好意思,你是通不过审核的。

这种局面一直到2015年《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才有了一些改变。

大家似乎突然意识到,原来动画电影,还能这样做。

而在这之前,国产的动画,几乎都是只能面向低幼年龄。如果你的剧本不是低幼龄向的,你都过不了审。

这种对国产动画的限制,直接让国产动画的受众群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并且让创作者的创作空间受到极大的束缚。

更糟糕的是,在2004年开始,基于对民族动漫产业进行扶持的初衷,出台了许多针对动漫产业的优惠性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大力补贴,并对进口动画限制播出,将黄金时档播出资源划给国产动画。

这个补贴政策的初衷自然是好的,然而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

这是因为当时制订的补贴政策,是简单粗暴的按照“分钟数”进行补贴,而非按照作品的制作质量,或者市场反馈情况去进行补贴。

比如,当时深圳的动漫补贴规定是这样的:在副省级以上电视台播出,2D动画补贴500元/分钟,3D动画补贴1000元/分钟;在央视播出补贴翻倍。

说白了,只对分钟数和播放平台做了规定,而对作品质量无任何要求。

这使得从06年开始,各地方催生了一大批,专门为了拿动漫补贴的动漫企业。

它们的制作模式则更加简单粗暴,用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白菜价招聘动漫制作人员,制作最粗制滥造的动漫,甚至直接抄袭,分镜头都原封不动的抄袭。

这样可以用最低的成本,直接制作出超长分钟数的一大批动漫作品。

然后这些企业,就可以凭借“关系”,去在各地方电视台播放,从而拿到补贴。

这种完全不看质量的补贴模式,最终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诞生了一大批劣质作品。

而这些劣质作品,却依然可以堂而皇之的领取过去补贴赚钱。

反倒是那些用心去制作动漫作品的良心制作者,却因为没有关系、没有渠道,而得不到补贴,最终都是折戟沉沙。

一边是靠着粗制滥造,拿着国家补贴赚大钱的动漫企业。

一边是几乎没有收益,只能凭借理想去坚持和努力的个人。

这就是当时09年前后5年,这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动漫产业的冰火两重天现况。

0 阅读:0
星话大白

星话大白

我每天晚上9点都会用大白话,进行深入浅出的时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