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鶴湖圍:三面環水,卻從未積水,堪稱一絕 2025年1月31日,我打車130余里,前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門鶴湖圍。 龍門鶴湖圍,始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當地王姓客家人興建,是客家移民南遷後抵御外敵、聚族而居的典型民居形式。 因村前曾有湖泊,常有鶴鳥棲息,故名“鶴湖圍”。 周圍山水環繞,自然環境優美,體現了客家民居選址注重風水與防禦的特點。 鹤湖圍前有一潭碧波粼粼的大面積池塘,連結兩側壕溝,三面環水,圍後依山,僅有東北角鬥門前架設一座石板橋作為通往樓外的唯一通道,構成易守難攻的城堡式客家圍樓,其防禦性設計與居住功能的結合,見證了客家移民南遷後為抵御外敵、聚族而居的典型民居形式,為研究清代嶺南客家建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尤為重要的是,鶴湖圍科學運用水系統,营建一整套排水防澇系統,160多年來,很少發生過積水現象,堪稱“清代海綿城堡”,這也為研究圍屋水系統提供了重要借鑒。 惠州龍門鶴湖圍呈方形圍龍屋格局,四角設碉樓,圍牆高大厚實,兼具防禦與居住功能。 內部以祠堂為中心,房屋按宗族輩分分布,體現客家宗族文化。 整體為“九廳十八井”結構,院落層層遞進,通風采光良好。 圍牆由青磚、卵石和夯土築成,高約8米,牆上設有瞭望孔和射擊孔。 四角碉樓可俯瞰全村,形成嚴密的防禦網絡。鶴湖圍四周高牆、壕溝組成了立體防禦系統,防匪、防盜作用突出,對研究客家族群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風俗習慣具有較高價值。 門樓、梁柱、窗櫺等處的木雕、石雕工藝精美,題材多為吉祥圖案或歷史故事。 祠堂內的壁畫、楹聯等反映了客家文化中的忠孝禮義觀念。 鶴湖圍是客家人遷徙史與宗族制度的實物見證,展現了客家人團結協作、崇文重教的精神。 2019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客家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