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调动而离开灵石,没想到当地居民得知后,纷纷欢呼雀跃,甚至还送去了大花圈!可没过几年,他们就后悔当初的做法.......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耿彦波的故事或许也终将被时间冲刷,但他留下的那些钢筋水泥的城市印记,却难以磨灭。 他被称为“造城者”,这称号背后有赞誉,也有质疑,他大胆的城市改造计划,确实让一些城市旧貌换新颜,但随之而来的争议,也如同影随形。 而耿彦波的“建城”之路始于灵石,1993年,他担任灵石县长,面对破败不堪的王家大院,他力排众议,投入巨资进行修复。 当时灵石县的年财政收入只有一亿多元,5000万的投入无疑是巨大的,可他顶住了压力,最终将王家大院打造成4A级景区,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起初当地居民没能理解耿彦波的想法,在得知他被调任的消息后,不仅人人欢呼雀跃,还专门送去了大花圈,可仅仅过去几年,他们就对曾经的做法感到懊悔,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1999年,耿彦波调任到榆次,他延续了大刀阔斧的作风,重新规划旧城区,扩建道路,甚至拆除了地标性建筑云大厦,这些举动在当时引发了不少争议,也让他得了个“耿拆拆”的绰号。 但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却在古城墙上挂起了“谢谢你,彦波”的横幅,这或许是对他的工作最好的肯定。 2008年,耿彦波来到了大同,这座城市虽然拥有悠久历史,但长期深陷煤炭经济的泥潭,于是耿彦波提出了“一轴双城”的设想,计划投入巨资改造大同。 他再次背负起“耿拆拆”的称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造工程,他还亲自监督工程质量,甚至参与砖块的选材,所幸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大同的环境和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耿彦波的造城理念,可以用“为民造城”四个字概括,他只想着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他常说,自己字典里没有“钉子户”这个词,他总是耐心倾听百姓的诉求,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2013年,耿彦波调任太原,这本应是他的新起点,人们也期待在他的带领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这场“造城风暴”却来得快去得也快。 几个月后,太原的拆迁量就达到了过去十年的总和,巨大的动静引来了诸多非议,面对这些质疑,耿彦波只是淡淡一笑,表示自己更在乎的是如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没想到太原成为了他未竟的篇章。 耿彦波的成就,在于他改变了多个城市的面貌,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让破败的王家大院重焕光彩,让榆次成为旅游名片,让大同摆脱了煤炭城市的标签。 耿彦波的造城之路,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对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的理解。 他的功过是非,或许需要时间来检验,但他对城市发展的热情,对百姓福祉的关注,都将被人们铭记。 信息来源:本文登载于观察者网关于《大同市民流泪上街签名挽留市长耿彦波》的报道
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调动而离开灵石,没想到当地居民得知后,纷纷欢
灵雾幻阵困妖魔
2025-01-27 11:59:36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