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火喜雨 當代海派名家 陳家泠谷文達雙人展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展 著名小提琴家黃蒙拉演奏名曲《四季》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團隊創作《數字海韻》,以數字藝術方式,將陳家泠、谷文達的書法進行數字化解構與重構,展現東方水墨與書法精髓,詮釋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的海派藝術精神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老校長龔學平宣佈展覽開幕 此展由上海市委宣傳部支持,劉海粟美術館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主辦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當代水墨藝術研究院承辦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 總顧問朱自強,出品人石墨、郁鎮宇,策展人石墨,學術主持林明傑 項目總監靳文藝、張宇、範希嘉、吳繼峰;執行策展人查卓、劉璐;展陳統籌趙蕾;展覽支持李強、木巾 這也是《當代海派名家雙人展》系列的第四次展覽,旨在探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重大課題 立足海派文化源頭的上海,在當下策劃這樣一系列展覽,不僅是為了重新思考海派藝術在數字化與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創作如何突圍,更是為了探討東方藝術特別是水墨、書法等傳統文化藝術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策展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石墨認為,無論是近代劉海粟、林風眠以先驅之姿,為海派畫家開啓了“開眼看世界”的起點,抑或新中國成立後,程十發提出“海派無派”的理念,還是改革開放以來,一代代更年輕的藝術家對接全球扎根本土,海派繪畫不斷自我革新同時保持著對水墨基因的堅守 陳家泠以書法裝置《自然的痕跡》《沁園春·雪》對話谷文達持續30年的裝置藝術《聯合國》與《西遊記》水墨畫系列 作為陸儼少的弟子,陳家泠早年以空靈清新的水墨荷花聞名。近十年來,他探索東方水墨與書法的解構與重構,重新定義紙、水、墨、毛筆與書法、水墨之間的各種關係 漢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不再局限在漢語言文字的表意功能,而是與水墨藝術一起,共同呈現出東方精神獨特而深邃的意象 藝術風格前衛的谷文達也是陸儼少的得意門生,其藝術裝置《聯合國》持續創作30餘年,交織了來自30多個國家不同民族人群的頭髮,表達不同語言、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人類DNA在地球上共同生息繁衍,彼此包容,和平相處,和諧發展 將兩位風格迥異的藝術家平行對話,策展團隊有著更深層的考量。自2021年以來,該系列展覽透過“雙人對話”的形式,凸顯海派藝術的多樣性、包容性和深刻性。 谷文達長期“西游”,探索其創造的“世界語言”表達中國當代藝術的思考;陳家泠則尋求東方水墨、書法藝術在當今時代蛻變再生能力新的可能性 這種“差異共生”的藝術觀念貫穿整個系列展覽:2021年,楊正新與王劼音,一位以中國傳統水墨為本源,一位以油畫和版畫為基礎探討水墨意境;2022年,張雷平與何曦,以海岸線與波浪為對象,一位深耕傳統,筆墨粗獷老辣,一位通往觀念,風格細膩平靜;2023年,張培成與丁設,一位吸納壁畫手法,筆觸誇張,一位構建抽象符號,書寫東方精神。 據悉,此展將持續至今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