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出现在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墓前,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爸,整整40年了,儿子今天终于来看望您了!”这位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那么,梅祖彦的情绪为何如此激动?这对父子间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早在1948年底,梅贻琦婉拒外界的劝说和邀请,带着全家老小决定南渡。在清华的历史上,梅贻琦无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以开明包容、学术自由的治校理念,开创了近代清华发展的新局面,被称为清华校格的奠基人和永远的校长。因此,当人们得知梅贻琦的选择时,不由得为之感到惋惜。 在宝岛台湾的日子里,梅贻琦在艰苦的环境下创办了新竹清华,并为之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虽然手握巨额的庚子赔款基金,却没有为自己动用分文,而是全部投入到了教学和科研事业,为新竹清华培养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延续了清华校魂和文化血脉。 与此同时,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于1955年回国,因为他决定响应建设祖国的号召,走一条与父亲不同的人生道路。对于儿子的做法,一贯开明的梅贻琦选择了尊重,临别之际,父子俩促膝长谈,梅贻琦流着泪对儿子说道:“此去一别,恐怕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梅贻琦一语成谶,几年后他因病去世,身上没有留下任何遗产,只有一个账本上记载着庚子基金的每一笔开支明细,没有一笔是为己所用的。直到1995年,梅祖彦终于前往台湾祭祖,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来到父亲墓前的那一刻,他的心中百感交集,仿佛又回想起了40年前分别时的场景。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人生的自由,而理想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也决定了各自的追求注定不会相同,很多时候不同的道路也决定了一生的命运,梅贻琦父子的经历或许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不能简单评说谁对谁错,但热爱祖国、心怀大义永远是最高的思想境界,从这一点来说,梅祖彦的选择值得赞颂。
1995年的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出现在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墓前,他扑通一声跪倒在
幻露聊过
2025-01-26 14:51:22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