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8年,武则天打算立侄子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坚决反对:“立侄子而非儿子,岂不是

墟史往事啊 2025-01-25 17:19:23

698年,武则天打算立侄子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坚决反对:“立侄子而非儿子,岂不是违背天下的理?儿子岂能不如侄子亲?”武则天怒道:“朕是天下之主,连这个小事都做不了主?”狄仁杰心知此举一旦实行,武氏家族可能重蹈吕氏之祸,于是巧妙劝谏:“天下百姓仍怀念唐朝恩德,若要立太子,应选庐陵王李显。” 这话触动了武则天的痛处,李氏天下已变成武氏天下,若再换回李氏,岂非不吉?武则天怒不可遏:“这是朕的家事,你不该干预!”狄仁杰不慌不忙回答:“王者四海为家,天下事理应关心。”两人针锋相对,最终,武则天不再坚持立武三思为太子,但心中仍然未放下。 几天后,武则天梦见自己多次下棋未能获胜,召狄仁杰解梦。狄仁杰巧妙解释:“此梦警示陛下,太子乃天下根本,若此根本动摇,天下必将不稳。”接着,狄仁杰再次指出:“姑侄与母子之情,岂能不见分晓?先帝将二子托付于陛下,天下应归李氏!”武则天此时恍然大悟,决定立李显为太子,并恢复庐陵王的封号。 这一决定,不仅是李显复立太子的转折,狄仁杰的智慧也再次为国家稳定立下了功劳。事实上,武则天的犹豫源于两位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的强烈请求。如果不是他们在背后推波助澜,武则天或许早已做出决定。 690年,武则天篡位称帝,改国号为周,并封家族成员为王。武承嗣也意图通过讨好武则天,取得太子之位,甚至联合大臣上表,要求立自己为太子。然而,遭到众多反对。为了自己当上太子,武承嗣甚至与武三思联手,血腥清洗了朝廷上的反对者。698年,武承嗣再度请求立自己为太子,但武则天依然未能做出决定。最终,武承嗣的希望破灭,忧愤之下去世。 705年,武则天重病卧床,朝政开始由张易之、张昌宗主掌。这一改变引发了朝中大臣的不满,最终,张易之、张昌宗被诛杀,武则天也不得不禅位给李显。大唐恢复了李氏的统治。 若武则天当初立武三思为太子,可能会重蹈吕后家族的覆辙,终究是狄仁杰的远见和深谋远虑,避免了大唐的内乱。

0 阅读:6
墟史往事啊

墟史往事啊

文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