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吴宓,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英国文学“部聘教授”,

锦书难托思君愁 2025-01-25 01:56:43

1942年8月,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吴宓,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英国文学“部聘教授”,这是一项极高的荣誉,每个领域只选1人,全国只有16人入选。让吴宓感到欣慰的是,当年的“哈佛三杰”陈寅恪、汤用彤和他本人,同时位列其中。 1942年8月那会儿,抗日战争正打得火热,吴宓老师呢,就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当老师。国民政府教育部为了给那些学霸级的大佬们发糖,整了个高大上的“部聘教授”头衔,每个学科就选一个顶尖高手,全国总共就16人能戴上这顶高帽。吴宓老师因为研究英国文学有一套,就被挑中当上了英国文学界的“部聘教授”。跟他一起被选中的,还有陈寅恪、汤用彤这些当年的哈佛大学学霸团成员,人称“哈佛三剑客”。1942年8月那会儿,吴宓在西南联大当教书匠,结果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相中,给了他一个英国文学“部聘教授”的头衔,这可是金光闪闪的大荣誉啊,每个专业就挑一个顶尖儿的,全国拢共才16位大神。吴宓心里头那个美呀,想着当年“哈佛三剑客”里的陈寅恪、汤用彤,加上自个儿,三个人齐刷刷上榜,倍儿有面子。可惜啊,这荣誉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亮是亮了,却照不亮吴宓接下来的几年。 抗战一完事儿,吴宓跟胡适那帮人彻底不对付,说啥也不去北边,宁可窝在大西南。朋友们都说他这是龙游浅水遭虾戏,可吴宓就是一根筋,死活不挪窝。到了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得做个大决定:往北还是往南?吴宓这人吧,天生就是个选择困难户,虽然有机会飞去美国侃侃大山,或者溜达到香港、台湾逛逛,但他琢磨来琢磨去,最后还是决定窝在西南,找个清净地儿,跟朋友们一起喝茶聊天,跟和尚们一块儿蹭饭,写写诗对对歌,就这么悠哉游哉地打发后半辈子了。悲催的是,时代的大浪直接把他的愿望给拍沙滩上了。1957年,吴宓在课堂上随口说了一句,结果被人揪住小辫子,说是攻击社会主义,从那以后,他就没法开课了。到了1961年,吴宓在广州碰见了老朋友陈寅恪,那五天,他过得别提多滋润了。分别的时候,陈寅恪送了他四首诗,没想到还真成了预言,“老了见一面不容易,得当成最后一次见面似的。” 1966年,吴宓被扣上“牛鬼蛇神”和“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那叫一个惨,被打得那叫一个狠。他被关在小黑屋里,左腿都打折了,还没东西吃,只能拍门喊:“我是吴宓教授啊,开个灯呗,我都要饿扁了。”这些侮辱和伤害,简直就像刻在他骨头里,神经上都疼。 到了晚年,吴宓那叫一个落魄,住在重庆学校文化村里一个9平米的小黑屋,一个月就靠30块钱活着。学校还欠他一万多工资呢,结果全被人借走了,其实就是给昧下了。他妹妹吴须曼来看他,一进门就哭了,屋里全是灰,东西也没几件。吴宓明明可以去要回被扣的工资,但他胆小又善良,老被人骗。1976年,吴须曼又来领他哥回家,吴宓摸出枕头底下那最后七个钢镚儿,看得人心都酸了。回了陕西老家,吴宓又多撑了一年,到了1978年1月,在寂寞和害怕中走了。快不行那天晚上,他梦里头直嚷嚷:“我是吴宓教授呢,快给我把灯打开,饿死我了,快端碗稀饭来!” 吴宓这辈子,那是既风光又坎坷,他的事儿不光是他自己的故事,也是那会儿乱糟糟年代里,知识分子们日子的一个缩影。

0 阅读:27
锦书难托思君愁

锦书难托思君愁

锦书难托思君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