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受历史老师影响,一直觉得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英雄情结太重:只能站着死,不能跪

李满谈过去 2025-01-24 20:05:23

小时候受历史老师影响,一直觉得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英雄情结太重:只能站着死,不能跪着生。说实话,多少有点瞧不起他。 可后来,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尤其后来因为工作的缘故开始系统研究历史,我才顿悟: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真英雄。若他过了,就永远不会是英雄,也不会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帝王,却有“本纪”的特殊存在。 绝大多数人对项羽不过乌江的解读,都是带着极重的现实意味的,他们认为:项羽的基本盘没了,过了乌江到了江东也无法重来了。毕竟,垓下之围中,他苦心培养的将士基本都死了,而他们正是他的基本盘。 我起先也这么以为,然而,在看了无数古今中外将士后,我的想法有了改变,我发现,绝大多数将军,哪怕胜利了,也不大愿意回乡。为什么呢?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回乡,一定有无数父老乡亲追着他问:我儿子阿强呢?我兄长赵长华呢?我丈夫长桂呢? 面对这样的烈士家属,独活的将军如何回答? 如项羽这样的大将军,他们在老家定然是极受尊重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他就像最初带着乡人出来打拼的大老板,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他的那些从家乡带出来的兄弟,都成了公司的核心和骨干。项羽难免封赏他们,封赏越多,自然人们对他的期待也越大。 乡人都是非常淳朴的,他们不会想太多,他们就是看好你,觉得你能行,所以全力支持你去打拼。可最终的结果,比预计的最坏结果还要坏无数倍,你如何面对那些眼睛呢? 项羽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赌徒,他输光了从老家带来的兄弟们,他这些都赔不起,却还要去江东借。如果真去了,将面对将是良心的考验,那种考验,但凡有良知的人,都经不起。 能开口去借的,实际是已经把良知踩在脚下的地痞无赖,这样的人,和英雄,不止差了十万八千里吧。 以上,是我研究历史多年后的认定,这种认定,也让我对项羽生出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就因为他不肯过江东,他才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也是在此后,我理解了虞姬自刎的真正原因:她一定真正了解项羽,了解项羽的英雄特性,她是为了保护项羽的英雄特性而死。是啊,英雄的女人和英雄是一体的,只要活着,兵败就一定会受辱,所以为了避免受辱,必须自刎。 虞姬自刎是爱极了项羽,也从侧面体现了项羽的人品和英雄性。 项羽最终的“站着死”,不是他不肯过乌江的原因,而仅仅是他英雄性的一个体现。他不过乌江,是因为他有英雄性。 接着,我们来看看项羽是如何“站着死”的,可以说,他的死,把英雄性诠释到了极致,古往今来,唯他一人有如此英雄性。 项羽在垓下面临强敌,他遭遇了六个武庙选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陈平,这六个大将,随便拎出一个,就是一场奇战,合在一起,于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而言,亦是不可破之死局。而此时面临“兵少粮尽”的项羽,战力还无法发挥出来。汉军还适时用了攻心计,是谓“四面楚歌”。到此,也可感叹,项羽垓下惨败,多少是天意。 虞姬自刎后,项羽“一人一马”知己组合,只剩下了乌骓马,而将士也只剩了八百余人,而汉军追兵有5000精骑。项羽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依旧一边打,一边跑到了淮河,此时他仅剩下百余人。 到阴陵时,项羽他们迷路了,田父给他们指错了路,他们陷入了大泽中,被汉军追上了。到这里,我们更加不得不感叹:一切都是命。 这时候,项羽身边只有28人了,追兵有数千人。怎么办?项羽的英雄性在最险恶的时候再度显现,他说:“我打了8年仗,大小战役有70多场,从没输过,我项羽是靠实力称霸天下的。今天我被困在这里,是老天要灭我,不是我不能打。反正都是一死,兄弟们不如跟着我最后再快意一次,咱再给兄弟们助助兴,冲破敌人防线三次,你们抓紧机会突围逃生。我在这最后一战,要再度斩将夺旗给兄弟们看看,让你们都记住‘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善战’”。 说到做到的项羽,果然在面临千军万马之时,依旧有条不紊地将28兄弟分成四个7人组,率先示范斩杀了一敌军大将给弟兄们提了气。 杀完后,项羽大喊:“何如?”回答是如山的喊声:“如大王言。”壮士们都跪下拜说项王威武,这种跪拜,是打心眼的臣服。 到了欲东渡乌江之时,面对劝他过江的乌江亭长,他长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随后,将心爱的乌骓马托付给了乌江亭长,自己以肉搏迎敌,杀敌数百,受伤十余。 最后,他对着汉军司马吕马童说:“你是我老乡,我今天送你一个大礼,我自刎后,你可割下我的头颅去领封赏。”说着,他便自刎而死。 可以说,项羽之“站着死”,空前绝后。他若过了乌江,中国历史上将少一个传奇的旷世英雄,而多一个万人唾骂的无赖,哪怕他最终真的成了帝王,也注定背负骂名。 综上:项羽乃是因为不肯过乌江,才成为了项羽!

0 阅读:58
李满谈过去

李满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