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一些流行的社科词汇,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发现自己的体验是滞后的——即我还没有领会那个情境,而社科词汇已经先我到达。
比如第一次看到别人使用“男凝”这个词,只觉得意思我好像知道,可男凝又怎样呢! 看到一些人拿着这个词到处贴标签到处出击,也有点反感。
但后来杨笠出现了,见证她本来并无恶意的玩笑,让男性群体大规模破防,突然理解了—— 原来每一种叙事,除了叙述的内容本身,还有一个叙事者观察的点位。那个点位常常会在比“被描述的对象”更高的地方。 我们太习惯男性站在高点所写下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女性,所以把那个当成了自然,连这个点位的存在我们都意识不到。 而男性并不习惯女性站在那个高点,所以他们一下子就能意识到冒犯。 到这里,我才逐渐领悟到女性在男凝的故事创作,图片创作中失去了什么。 她们是如何被一个始终在场又始终隐身的男性目光幼化,物化,性化。
我冒昧地觉得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先糊里糊涂地用了这个词,再通过不断地使用体会到它所提出的问题的现实性。 一开始用“男凝”,我们还端着把枪一样,到处针锋相对。现在则是有一种水落石出的感觉,我们平和了,但是却更清晰了。所有一开始时髦的社科词汇,等到它变成日常的那一天,我们才真正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