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一位脸紫得发黑,极其瘦削的老人,在上海监狱中蜷缩成一团,等待出狱。谁

文山聊武器 2025-01-21 19:22:29

1960年,一位脸紫得发黑,极其瘦削的老人,在上海监狱中蜷缩成一团,等待出狱。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个人,是曾叱咤风云的富豪。 冬日的上海提篮桥监狱里,邵洵美弯着腰,手里拿着一块破布在擦拭地面。 在这里,他遇到了早他几年入狱的老友贾植芳。两个昔日的文化人在铁窗内相逢,谈起往事不禁感慨万千。 "我的文章是写得不好,但实实在在是我自己写的。"邵洵美对贾植芳说起了二十多年前的往事,"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我是'捐班',是花钱雇人代写的,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谁能想到,这个在监狱里躬身劳作的老人,出生在中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他的祖父邵友濂曾出任上海道台,外祖父盛宣怀是清朝最著名的洋务大员之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年轻的邵洵美远赴英伦,进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学院攻读经济。 在剑桥求学期间,一个有趣的巧合让他结识了徐志摩。当地的旧书摊老板总说他长得像一个姓"Hsu"的中国人。后来在巴黎,他的朋友们也都说他与徐志摩长得极为相似。 1925年的巴黎,邵洵美与徐志摩第一次见面。两人都是长脸高鼻,乍看之下真像一对兄弟。唯一的区别是,邵洵美多了一蹼胡须,而徐志摩戴着眼镜,身材也略高一些。 徐志摩热情地拉住邵洵美的手说:"弟弟,我找得你好苦!" 从英国求学归来后,邵洵美很快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他的面貌娟秀,举止斯文,被好友张若谷称为"浊世佳公子"。 在上海滩,邵洵美创办了金屋书店,出版了大量文学作品。他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当时的文学创作,被文坛称为"小孟尝"。 作为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他创作了《花一般的罪恶》《火与肉》等诗集。 在经营书店的同时,邵洵美还创办了《论语》半月刊。 抗战爆发后,邵洵美坚持文化报国。他出版《自由谭》宣传抗战,并在英文版《直言评论》上刊发了《论持久战》的译文。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邵洵美的感情生活也经历了重要转折。他与盛宣怀的孙女盛佩玉相识,并产生了爱慕之情。 这段感情让邵洵美改变了自己的名字。他在《诗经》中看到"洵美且都"这句话,便取"洵美"二字为名,以此表达对盛佩玉的情意。 1935年,一位美国女作家的出现,为邵洵美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她就是艾米丽·哈恩,中文名为项美丽,是《纽约客》杂志的中国通讯记者。 项美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她的足迹遍布北美、欧陆,甚至去过非洲的土著部落。 为了邵洵美,项美丽改变了原本只在上海停留几个月的计划。她在上海租了房子,通过邵洵美结识了众多中国文化人。 在上海期间,项美丽创作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宋氏姐妹》这部传记,邵洵美为她提供了很多帮助。 项美丽还写了一本名为《潘先生》的小说,以邵洵美为原型,描写了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动荡年代的生活。 1939年,项美丽离开上海前往重庆。1946年,邵洵美去纽约与她最后一次相见,那时的她已经嫁给了一位英国人。 这段跨国情缘虽然未能修成正果,但在项美丽笔下留下了永恒的篇章。她一生为《纽约客》写作六十余年,其中很多作品都与邵洵美有关。 这位才女在1997年于纽约去世,享年92岁。 1949年,当许多文化人选择离开上海时,邵洵美留了下来。他的好友胡适劝他离开,叶公超甚至提出帮助他将印刷厂整体搬迁到台湾,但他都婉言谢绝。 上海解放后,夏衍代表政府与邵洵美商谈,希望他将印刷设备卖给国家,用于印制《人民画报》。邵洵美欣然同意,并搬到了北京。 然而在北京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四处奔走却始终未能如愿。这位曾经的文化名人,只能无奈地回到上海。 他的困境源于二十年前与鲁迅的那场误会。当年鲁迅称他为"富家的赘婿",认为他的文章是雇人代写,这个标签在新的时代里成为了沉重的包袱。 1954年,邵洵美的生活陷入困境。此时,曾受过他帮助的夏衍伸出援手,为他联系了北京的出版社,让他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每月有200元稿酬维持生计。 这种勉强度日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1958年10月,邵洵美以"帝特嫌疑"的罪名被捕,关押在提篮桥监狱。 在狱中,虽然身患哮喘,他依然主动承担打扫监房的工作。其他犯人称他为"老拖拉机"。 1962年4月,邵洵美获释出狱。但此时的上海已没有他的住处,妻子去了外地女儿家。他只能与儿子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 屋里只有一张单人床,为了让上班的儿子能够好好休息,邵洵美主动选择睡在地板上 1966年,政治动荡爆发,邵洵美再次陷入困境。两年后的1968年5月,这位曾经的文化名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直到许多年后,邵洵美的儿子邵祖丞才向妹妹绡红透露了父亲离世的真相。在一个朋友开煤气自杀后,邵洵美开始服用鸦片精。 尽管儿子提醒他这样会致命,但他依然继续服用。第三天,这位曾经的诗人、出版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终年六十二岁。 1982年,上海市公安局发出了平反决定书,为邵洵美正名。

0 阅读:725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