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克星”——地耳草,促进肝功能恢复,防止病情加重,肝囊肿肝病人群最适用  

小颖谈中医 2025-01-21 16:45:07

肝病“克星”——地耳草,促进肝功能恢复,防止病情加重,肝囊肿肝病人群最适用   很多人可能常在马路边、田边、沟边,看到一种矮小的草,茎细多分枝,光滑无毛,叶片呈卵形,还会开一些黄色的小花。这种草看似不起眼,却能全草入药,可谓是肝病的克星,被誉为“肝炎草”,它就是地耳草。   地耳草性凉,味苦、甘,归肝、胆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散瘀活血的作用。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一旦湿热之邪侵犯肝胆,就会导致肝胆疏泄失常,引发肝囊肿、肝炎、乙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而地耳草的苦寒之性,能清除肝胆中的湿热之邪,让肝脏恢复的正常疏泄功能,从而缓解病情。   比如肝囊肿,地耳草主要就是通过清热利湿的功效,来改善肝脏内部的病理环境,排出体内湿热,让肝脏气血运行更加顺畅,从而达到缩小囊肿的目的,还能缓解肝囊肿引发的胁肋胀痛、腹胀等不适。   对于肝炎疾病,中医认为多是外感湿热疫毒,导致湿热内生,熏蒸肝胆,最终形成了肝炎。而地耳草能清热利湿,可以减轻肝脏炎症,让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能加速病情恢复。   对于肝硬化疾病,多是由肝炎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中医认为肝硬化多是肝郁血瘀、湿热内蕴等因素引发的。用地耳草可以减轻肝脏的湿热情况,还能活血散瘀,可以减缓肝硬化进一步发展。   在临床治疗肝炎时,常把地耳草搭配垂盆草、茵陈蒿等药,能加强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如果肝硬化出现腹水,可以再加大腹皮、茯苓等药,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减轻腹水症状。   不过地耳草性凉,长期服用会损伤脾胃阳气,建议大家在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

0 阅读:214
小颖谈中医

小颖谈中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