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人多却亏损 为啥不能私有化
铁路客流如织却深陷亏损泥潭,这现象着实让人费解。每逢节假日,车站人潮涌动,车厢内座无虚席,这景象似乎在诉说着铁路的兴盛。可实际上,这繁荣背后却是大量线路的亏损运营。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拥有如此庞大客流量的铁路,反而难以实现盈利?这其中的矛盾,值得我们深究。如果仅仅从盈利角度出发,有人认为私有化是解决亏损的灵丹妙药,似乎只要将铁路这块“蛋糕”切分给私人企业,就能立刻扭亏为盈。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放眼全球,私有化铁路的案例并不少见,但其结果却并非都尽如人意。例如,一些国家在铁路私有化后,票价飞涨,服务质量却并未明显提升,甚至出现了一些线路因利润低而被放弃运营的情况。反观中国,铁路运营的公益属性更强,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如偏远地区的铁路建设、春运期间的大规模人员运输等。这些服务虽然难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却关乎民生大计,连接着偏远地区与繁华都市,维系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如果将铁路完全推向市场,那些地处偏远、客流量较少的线路可能面临被砍掉的命运,这无疑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更为重要的是,一旦铁路被私有资本掌控,票价的制定很可能不再考虑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高铁出行可能会变成少数人的特权,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也将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铁路的运营绝非单纯的商业行为,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我们不能仅仅用盈利与否来衡量铁路的价值,更要考虑到它在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出行方面的作用。虽然目前的铁路运营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但绝不能因为短期的亏损而否定其公益属性,更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将铁路推向私有化的深渊。在铁路建设和发展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走出一条真正属于中国特色、符合人民利益的铁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