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亏损是为人民服务
中国铁路的亏损,实则是一笔社会账。每逢佳节,一票难求的场景,总让人觉得铁路客运生意火爆,怎会亏损?这背后的逻辑并非简单的盈利亏损,而是铁路作为公共服务承担的特殊责任。铁路票价的制定,并非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而是要兼顾民生,让普通百姓能够负担得起。如果铁路像某些逐利的私营企业一样,放任票价上涨,那么低收入人群的出行将变得异常艰难,这无疑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所以,铁路的“亏损”,恰恰体现了它作为一项社会公共服务的担当。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设想一下,如果铁路也完全以盈利为目标,像航空公司一样,根据市场需求随意调整票价,那么春运期间,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将变得多么昂贵?偏远山区那些客流稀少的线路,又是否会被无情地取消?那些经济条件有限的老人、学生、农民工,他们的出行又该如何保障?铁路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在盈利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国家对铁路的补贴,正是为了弥补其因承担社会公益责任而造成的亏损。正是这种公益性的存在,才确保了即使在偏远地区,也有火车的通达,才让无数的游子能在春节顺利回家,而不会被高昂的票价挡在回家的大门外。这与那些只注重利润的商业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铁路的运营,是在用亏损的形式,为更广大的民众服务。
从更深层次来看,铁路的亏损不是经营的失败,而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它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出行需求,更承担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弥合贫富差距的重任。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方式,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试想一下,如果铁路也像某些企业一样,完全按照盈利来衡量,只开通客流大的热门线路,那么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交通将会陷入停滞,这无疑会加剧社会的不平衡。因此,铁路的亏损是一种“有温度的亏损”,它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也反映了一个社会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这种“亏损”,是国家在为百姓谋福祉,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铁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良心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