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一天,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庆典,山东曲阜文物部门通过浙江省文物局的关系,

1959年的一天,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庆典,山东曲阜文物部门通过浙江省文物局的关系,以借展的名义将衢州孔庙国宝-孔子夫妇楷木像运往曲阜孔庙,从此这尊以孔子夫妇生前真实容貌为参考雕刻而成的木像就一去不复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的形象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山东省曲阜市文物局收藏的孔子夫妇楷木雕像,便是这一文化象征的生动体现。这对木雕像不仅展现了孔子和他的夫人亓官夫人的形象,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 孔子像高37.2厘米,身着长袍大袖,双手捧着朝笏,姿态庄重。头戴平顶巾,饰有圆珠纹的帽沿环绕其间,显得端庄而严肃。雕像的面部特征鲜明,两眼外突,鼻梁高大,嘴巴合拢,长长的三绺胡须垂下,双耳微微后仰。整体造型生动,仿佛孔子正在沉思,彰显出他的智慧与威严。而亓官夫人像高41.2厘米,头部挽起高髻,发髻前后各有一个圆形孔,尽管孔中物已残缺,依然透露出一种优雅的气质。她身穿长裙,裙摆垂地,双手轻抱于袖内,姿态柔美而安详。长圆形的脸庞和细腻的雕刻,使得夫人形象温婉动人,充满了人情味。 据传,这对楷木雕像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孔子逝世后,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与敬仰,用楷木亲手雕刻而成。子贡在孔子墓前守护了三年,目睹老师的遗容与风采,深感不忍离去。于是,他选取了楷木,用心雕刻出孔子和夫人的形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孔子的精神与教诲永远铭记。雕刻完成后,子贡将雕像供奉在孔子生前居住的房屋内,逐渐成为当地孔庙中的重要供品。 随着北宋末年的战乱加剧,孔子的48代孙孔端友携带这对雕像南下,避开金兵的侵扰,最终在衢州孔庙的思鲁阁上供奉。这一迁徙不仅是对雕像的保护,更是对孔子精神的传承和守护。传说中,当孔端友和家人渡过河流时,突然遭遇金兵袭击,危急时刻,一阵狂风和巨浪卷起,仿佛有神灵出手相助,将雕像安全送到岸边,避免了被掠夺的命运。此后,孔氏南宗族人始终携带并保护着这对雕像,经历了无数次战乱与动荡,最终将其带回祖籍曲阜。 孔子夫妇楷木雕像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体现了宋代雕刻师傅高超的技艺和对孔子形象的深刻理解。雕像虽然经过岁月的磨损,部分细节已显残缺,但其整体的生动形象和精神内涵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孔子的慈祥与严肃,夫人的温婉与贤淑,通过这对雕像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成为后世人们缅怀孔子和亓官夫人的重要载体。 这对雕像的存在,不仅是对孔子夫妇个人形象的纪念,更是对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亓官夫人作为孔子的贤内助,其形象则象征着贤淑与家庭的和谐。两者结合,既展示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形象,也反映了儒家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从雕像的历史迁徙和保护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与珍视。在战乱和动荡的年代,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成为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孔子夫妇楷木雕像历经数次迁徙和战争,依然完好无损,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坚守文化根基的坚韧不拔。这不仅是对孔子精神的延续,更是对整个中华文化传承的生动诠释。 1959年的一天,曲阜文物部门通过与浙江省文物局的交涉,以借展的名义将衢州孔庙供奉的国宝孔子夫妇楷木像运往曲阜孔庙。从此,这尊栩栩如生的圣像便留在了圣人故里,再也没能回到南方。 今天,这对楷木雕像被妥善收藏于山东省曲阜市文物局,成为展示孔子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不仅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观赏和研究,也成为孔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对雕像的保护和研究,人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形象和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也提醒后人珍视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先辈的智慧与精神。 孔子夫妇楷木雕像所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延续。它们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千百年来孔子教育思想的辉煌与影响。每一处雕刻细节,都凝聚着雕刻师傅的心血与智慧,展示了中华民族对文化艺术的高度追求与热爱。这对雕像,无疑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后世在凝视它们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孔子精神的永恒力量。 在现代社会,孔子夫妇楷木雕像不仅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还承载着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使命。它们作为文化遗产,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通过这些雕像,后人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孔子的智慧与魅力,激励更多的人追随他的思想,践行他的教诲,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0 阅读:2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本人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本人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