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a的观察笔记
最近两边对账,A忽然遇到了一个很久没见的美国朋友,问A还记不记得她的导师。
这位姐们,是欧洲移民后裔,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同是移民后裔老师。可能两个人都是以移民后代,并且有很强的民族特征(姐们是红头发),遭遇过不少偏见,两个人逐渐成了莫逆之交。
但是呢,再好的关系,也会有意见分叉。
姐们很喜欢中国,经常来旅游,很熟悉,甚至能说比较流利的中文,但是她的老师不是,不光不了解,还有很大的偏见。
一次,姐们实在受不了了,和A协商了一下,把老师忽悠来了中国玩,A作为地陪带着两个人一起。
A在北京,因此两个人首先来的就是北京。
那是快十年前,老师落地已经震惊了一下。
去吃东西的时候,本着北京特色,烤鸭要吃的,豆汁要喝的是吧。
跟传统老外喜欢烤鸭不同,老师喜欢豆汁。
这玩意,一般人都接受不了,但是老师非常喜欢,说尤其喜欢这个奇妙的味道,虽然无法解释,而且他也不解释,因为很多人会觉得他异食癖。
A和姐们瞬间明白,老师这是喜欢发酵食品的味道,然后推荐了很多相关。
是的,老师是一个能喝豆汁、吃豆腐乳,喜欢霉豆腐、黑蒜一类的奇怪老外。后来也逐渐爱上了松花蛋、泡菜、豆豉一类。
后来老师回国,逐渐学会了在华人超市寻找一些自己想吃的东西,并且推荐给同样口味的人,但是受众并不多。
很可惜,老师在前几年因病离开了。
但是几年后的今天,TT要关闭这件事,让很多很多人涌入小红书,不光进行了文化生活交流,还学会并了解了不少美食。
其中一个人,叫小M好了,也是TT难民。
在闲逛的时候,就是看到了有人翻译的食谱中,有当年老师推荐的食物。小M去找了,吃了,发现虽然难看,但真的很符合自己的口味。
小M想要告诉老师,但是老师已经离去,小M就告诉了这位和老师最亲密的好友,好友很感慨,又告诉了A,说想要告诉老师,不知道怎么告诉。
A跟朋友琢磨:不然明年清明,你写一封信,我买点老师喜欢食物的纸扎,一起捎给老师,也许下边也能吃到也能看到你们的想法。
朋友:在美国烧还是在你们那边烧?
A:....这我还没考虑过....
然后两个人商量好,今年朋友过来玩的时候,顺带一起给她的老师烧纸,她负责写信,A则负责把老师喜欢吃的食物打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