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一些“俄罗斯商品馆”经过市场监管部门调查,被曝光了不少问题。这些店铺通过套娃、俄语歌曲和蓝白红的装修风格,给人一种浓浓的“俄罗斯味道”,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不过,看上去高大上的“俄货”,实际上却是一场挂羊头卖狗肉的闹剧。不少所谓的“俄罗斯商品”其实是国产货,甚至跟俄罗斯完全没有关系,惹得不少人直呼上当。
走进这类店铺,你会发现,一切从装修到氛围全力营造“正宗”感,像在里面晃一圈就能穿越到俄罗斯一样。架子上的商品全是俄文包装,似乎再明白不过“这是进口货”。可仔细一瞧,忽然就让人大跌眼镜:商品产地竟然五花八门,黑龙江、内蒙古比比皆是。比如一款黑龙江生产的“赞布斯卢布肠”,被鼓吹成“俄式正宗”。货不是俄货,味又不一定“俄味”,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误导消费者。
这类店铺泛滥的背后,有一整套“生意经”。通过宣传“三个月回本”等赚钱光环,吸引了不少人投资开店。此外,它们几乎都选在人流密集的景区、商圈,靠“短平快”的运营模式吸金。一旦风声不对,立马关门跑路,让消费者和监管部门措手不及。而一些顾客由于对“进口商品”缺乏辨别能力,图个稀奇或者面子,也成了肥羊。
如今,上海市场监管局已开始严厉打击这些店铺:对于涉虚假宣传、无证经营的问题,直接立案查处,同时责令问题店停业整顿。这一监管行动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值得推广。
消费者面对这种现象,最重要的是擦亮眼睛,不要被“进口”的招牌轻易迷惑,要多一点冷静,多查一查商品信息。同时,商家要懂得诚信才是真经,欺骗消费者只会砸自己的招牌。监管力度跟得上,消费者心里亮起了警觉的灯,商家也能怀敬畏之心,市场环境才能变得干净、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