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时,一位名叫范美忠的教师在危急时刻选择了独自逃生,而留给学生一片惊慌。这一举动为他赢得了“范跑跑”的外号,也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当时,范美忠正在教室上课,地震瞬间打破了原有的平静。随着震动的加剧,他意识到不妙,便头也不回地朝操场跑去,成为第一个逃出的老师。他一心挂念着家里的女儿,直到联系上家人后,才稍稍放心。然而,这份对家人的牵挂并没有为他赢得理解,反而让他陷入舆论的漩涡。他被指责失职,因为没有尽到引导学生逃生的责任,几乎将全班同学置于险地。
公众对他的愤怒在灾后迅速蔓延,他被视为缺乏职业道德的典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的人开始反思这一事件。人们逐渐意识到,除了教师的角色,范美忠还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父亲。面对灾难,他自然流露出保护自己的冲动,这是人性使然。
范美忠坦率地承认自己在灾难面前选择了自保,他的决定挑战了传统文化中一贯推崇的无私奉献精神。能否接受他的选择,实际上考验着社会对个人私心的宽容度。有些人认为他宁可在地震中殉职以证明高尚,但这种极端的观点逐渐被理性的思考所取代。几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他的行为,并对当初的指责有所反思。
尽管范美忠未必是称职的教师,但作为一个父亲,他的本能反应无可厚非。设想那些批评他的人,若处于相同情境下,难道他们能确保自己不会首先选择自救吗?不应以偏见对待每一个个案,而应以更为客观的立场去分析。范美忠事件从被全盘否定到被部分理解,是对反思与包容的生动示范。少一些情绪,更多一些理解,或许真诚与美好才能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