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乾隆老爷子85岁了,他想起自己年轻时说的话,就把皇位让给了37岁的儿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按照老规矩,新皇得拿到传国玉玺才算真正即位。可就在禅位大典快完事儿的时候,颙琰发现玉玺没了。乾隆心里真的愿意放权吗?刘墉又是怎么摆平这事儿的呢?
那时候是正月初一,乾隆的禅位大典在紫禁城里搞得挺隆重。乾隆带着儿子和一大帮大臣先祭了祖,然后又跑到太和殿让百官拜见,宣布了传位的诏书。眼看颙琰就要拿到代表最高权力的玉玺了,结果却出了岔子。
大臣们都祝贺乾隆老爷子回宫后,颙琰突然脸色一变,大喊:“传国玉玺不见了!”原本挺高兴的气氛一下子就没了,大家都愣住了。玉玺本来应该放在皇帝桌子上,现在却不知哪去了,唯一能碰到它的就是乾隆自己。新皇上急得团团转,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朝堂里静悄悄的。纪晓岚是管礼仪的官,碰到这种意外情况,心里也直打鼓。要是新皇上登不了基,他的责任可就大了。这时候,刘墉站了出来,说要马上去见太上皇乾隆。
刘墉和纪晓岚一起来到乾清宫,乾隆虽然有点吃惊,但还是想躲过去。刘墉见乾隆装傻,就直接说了,皇上掌权得有玉玺,乾隆要是不把玉玺传给新皇上,新皇上的位置就不稳,老百姓也会说三道四。
乾隆听了,沉默了一会儿,也明白了自己这么做可能惹出麻烦。最后,在刘墉和纪晓岚的劝说下,乾隆还是回到了太和殿,亲手把玉玺交给了颙琰。这一来,权力交接顺顺利利的,这事儿也成了历史上的美谈。就像清朝时候的学问家唐甄,在他的书《潜书·抑尊》里头说过:“敢于说真话,就像是国家需要的好药;那些敢于说真话的大臣,就是国家的好大夫。”乾隆皇帝和刘墉之间的聊天,不光是看乾隆有多聪明、肚量有多大,也是对刘墉敢于说实话、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夸奖。
乾隆这辈子干了很多大事,但在他85岁那年把皇位让出来,算是他当皇帝时的一个大变化。虽说乾隆有时候也舍不得放手权力,但在重要时候他还是挺明智、挺大气的。刘墉呢,他立场坚定、不怕得罪人,这样不但帮大家解了难题,也给后人上了一堂宝贵的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