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如同雄狮般强势,携伍子胥与孙武两位杰出将领,率领三万水陆大军进攻楚国。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他们以少胜多,成功击败楚国的20万主力,创造了震撼历史的胜利。 柏举之战堪称先秦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之战,战力对比令人瞠目。吴王阖闾通过此役,几乎摧毁了楚国的霸主地位,正如那句诗所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那么,吴王阖闾是如何走上称霸之路,并在柏举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呢?答案在于吴国国相伍子胥的高明计策和卓越智慧。 十几年前,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心怀仇恨,逃往宿敌吴国,成为阖闾的谋士。他满腔的复仇欲望促使他全力劝说吴王对楚国发起攻击。考虑到吴楚力量悬殊,他提出了“疲楚”战略:将吴军分为三队,轮番袭扰楚国,直至楚军疲惫不堪,无法抵挡。 这一策略正中吴王阖闾的心意。经过六年的游击战,楚昭王终于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难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大伐”——柏举之战。 那年,吴军乘船由淮河逆流而上,准备进攻楚国腹地。按照常规,吴军应选择顺流而下,直取楚国都城郢都。然而,指挥官孙武却决定弃船登陆,改为陆路进军,向南挺进。 伍子胥对此感到困惑,询问原因。孙武微笑着解释:“用兵最贵神速,走水路逆水而行,速度缓慢,岂不让楚军有机可乘?”这番话让人豁然开朗。 孙武选择了3500名精锐士兵,穿越险要的冥阨、直辕、大隧三关。这三关如同“天险”,一旦突破,吴军便可直抵楚国腹地,威胁楚国都城。 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楚国上下慌了神,急忙调集大军防守。此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戍提出令尹子常正面防守,而他自己则迂回北上,切断吴军退路。然而,子常贪功冒进,未听从良策,擅自率军渡过汉水,向孙武发起进攻。 面对楚军的强大,孙武采取“退为进”的策略,主动向柏举移动。果然,楚将子常在小别山和大别山之间中了吴军的埋伏。 两军在柏举对峙,吴王阖闾的胞弟夫概带领五千士兵主动出击,结果楚军主帅子常仓皇逃窜,楚军随之溃败。为了不给楚军喘息之机,吴王亲自挑选五百大力士和三千精锐,追击楚军,连续五战获胜,直逼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只得带着妹妹仓皇逃走。 最终,吴军攻入楚国都城,柏举之战成为春秋时期首次攻破大国都城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让楚国几乎灭亡,虽然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但威望已然不再。而吴国则乘势崛起,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再次伐楚,奠定了吴国的霸业基础。 柏举之战标志着“强楚衰落、吴国崛起”,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从此,吴国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春秋时期的一颗璀璨明珠。正如古话所言:“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吴国的崛起,正是经历了无数艰辛与努力,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如同雄狮般强势,携伍子胥与孙武两位杰出将领,率
鹏举谈历史
2025-01-19 12:55:29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