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文九明去北京看望表叔毛主席,一进门主席看见他提的条大熏腊鱼,脸色一变动了动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1953年的秋天,一个普通的农民带着一条大熏腊鱼从湖南老家来到北京。这个农民叫文九明,他是毛主席外婆家的表侄。 自从新中国成立,文九明就一直没有机会去北京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表叔。在文九明记忆中,表叔年轻时就志存高远,为革命事业奔波,很少回到家乡。 从小,文九明就对这位表叔充满敬意。那时的他,还是一名儿童团团长,带着一群小伙伴们在村里宣传革命道理。 在新中国成立后,文九明成为了当地农村合作社的社长,负责管理农村的土地改革和征粮工作。这份工作让他深深体会到了新中国带给农民的变化。 这次进京之前,文九明和妻子为了送什么礼物争论了很久。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他最初想带些家乡的特产,比如酸豆角和火焰鱼。 妻子却认为这些土特产配不上首长的身份,觉得有失体面。夫妻俩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买一条大熏腊鱼。 在当时的农村,一条大熏腊鱼也算是很贵重的礼物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湘西腊味,需要经过精心挑选和长时间腌制,价格也不便宜。 对文九明来说,买这条鱼花了他不少积蓄。但是想到能见到阔别多年的表叔,这点花销也都值得。 这些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也看到了合作社制度给农村带来的新气象。这些都是他想和表叔分享的。 然而,当他真的站在了中南海的大门口,心情却又紧张起来。他不知道,这条熏腊鱼即将引发一场特别的对话。 文九明走进会客室,手里还提着那条精心准备的大熏腊鱼。毛主席的目光立即落在了那条鱼上,脸色微微一变,动了动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会面的气氛本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但随后的对话却让文九明意识到,这次见面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亲戚相聚。主席一边吃饭,一边开始询问起农村的情况。 "这次农村土改,你们家是什么成分?"主席问得很直接。文九明如实回答了自己贫农的身份。 接着主席又问起了他现在的工作。文九明如实回答说自己是农村合作社的社长,负责征粮工作。 就在这时,主席突然话锋一转,问了一个让文九明始料未及的问题:"你通过征粮,贪了不少吧?" 主席指着地上的那条大熏腊鱼说:"你要是没捞好处,能有钱买这么大的熏腊鱼吗?" 文九明连忙解释,这条鱼是他自己花钱买的,没有动用一分公款。他甚至表示,如果自己贪污了一点东西,就让他不得好死。 主席听完这个解释,脸上的表情才渐渐缓和下来。他说:"好,我相信你。现在是新社会,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 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含义,主席接着强调:"千万不要有仗势欺人的思想,一分钱也不能占公家的便宜。"这番话既是对文九明的教导,也是对所有基层干部的要求。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干部来说,廉洁自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主席通过这次谈话,向文九明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 主席的这番谈话,不仅仅是对一个表侄的关心,更是对整个干部队伍的要求。即便是自己的亲属,在廉洁问题上也毫不含糊。 在一番严肃的谈话之后,毛主席对文九明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他说:"你们家也不富裕,下次来就不要带礼物了,要带就带点农村土改的材料给我。" 这个要求让文九明深受启发。基层干部送来的不应该是物质的礼品,而应该是农村真实的情况。 主席特别关心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希望文九明能把农民的呼声、基层的困难如实反映上来。 回到家乡后,文九明立即开始收集农村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材料。通过走访群众,他发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情况。 这些问题涉及土地分配、生产组织、农民生活等多个方面。文九明把这些情况认真记录下来,写信向毛主席汇报。 主席收到信后很快回复,邀请文九明再次到北京面谈。在回信的末尾,主席特地加了一句:"不要带任何礼物,至嘱。" 这句叮嘱意味深长。当时正值主席六十大寿前夕,他预见到家乡人可能会托文九明带很多礼物来祝寿。 文九明深明主席用意,第二次进京时果然空着手来,带的只有一叠详细的工作材料。这次汇报,他把基层的真实情况原原本本地反映给了主席。 主席听完汇报后非常高兴,说这些是来自最基层的意见,是难得一听的真话。这些实话正是他最想听到的。 1953年12月26日,主席的六十大寿到来。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团体都发来了贺电,但主席下令这些贺电一律不准登报。 这一天,主席以最朴素的方式度过。他只是让厨师多准备了几个菜,邀请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吃饭。 连烧锅炉的工人也被请来参加了这顿便饭。主席没有请任何亲朋好友,连亲人也没有通知。 这顿简单的午饭后,主席就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去杭州视察工作。对他来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1950年,毛主席正在拆阅群众来信。其中一封信来自无锡,署名为“吴启瑞”,毛泽东
【3评论】【1点赞】
什么都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