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官职体系中,“一品大员”是最高级别的官职象征,不同时期的一品官职也各有不同。以曹魏时期为例,当时的大将军权势显赫,有如尚方宝剑加持,曹休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外,司空、司徒、太尉这三公也位列一品,与大丞相、诸侯一起构成朝堂核心。
到了晋朝,官职制度发生变化,重视爵位而非官职。即便是功绩卓著的大将军,也只能排在二品之列,而丞相的职位虽高但不常设置,偶尔出现,也是一品中的翘楚。
南朝进一步丰富了官职配置,宋、齐时期,太傅、太保这样的资深官员扎堆一品。梁武帝创新出十八班制,丞相占据正一品的位置,第十七班的开府仪同三司则属于从一品。陈朝则更是扩大了一品的队伍,引入相国等新贵。
北朝与南朝的官职体系虽有摩擦,但整体相似。北魏、北齐沿用南朝模式,北周则采用“正九命”“九命”来表示一品官,其中太师、柱国大将军地位显赫。
隋朝确立了正一品和从一品的说法,太师、太傅这些显赫职位属于正一品,诸王和上柱国则是在从一品的行列。唐朝延续隋朝规制,增加了太子太师、骠骑大将军等新职位到从一品。
宋朝的官制错综复杂,正一品多是虚职,如尚书令、太师等,属于荣誉多于实权。从一品如枢密使、郡王才涉及实际事务。
金、元、明、清各朝均在官制上有所创新。金国以简约为主,元朝则一改简约风,将各种职务齐聚从一品。明朝初期丞相属于正一品,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太师、太傅继续留在正一品。
清朝达到了官职膨胀的顶峰,正一品除了“三师”,还包括“三殿三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从一品则有协办大学士、九门提督,各地总督若加兵部尚书衔也属从一品。
纵观这些官职变化,太师、太傅、太保等是历史上的“钉子户”,稳居正一品,但许多其他官职随时代变迁而沉浮。从这些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权力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