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黄大发出生在一个战乱中的小村庄,幼年失去了父母,靠着村民们的帮助才得以长大。为了回报乡亲,成为他们心中的再生父母,黄大发立志要为村子解决长期以来缺水的问题。村里土地肥沃,但常常因为缺水而歉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黄大发曾去过邻村,看到那里的村民能够享用丰盛的米饭,而自己的村子却连稀粥也需等到过节才能喝上一碗,这强烈的反差激发了他修渠的决心。他认为修建一条水渠可以解决问题,政府也因此大力支持,并让黄大发担任领头人。然而,现实远比设想困难得多。在多次失败后,黄大发意识到,要想修渠成功,光有热情不够,得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
1989年,54岁的黄大发决定去水利站学习,尽管他只有小学文化,但他认真记录下每一个与修渠相关的知识点。1992年学成归来,他带领乡亲们继续修渠。尽管村民们因过去的失败心存疑虑,但黄大发毅然担下责任,承诺这次定能成功。
1994年,修渠进入关键阶段。老人在深山日夜奋战,不幸的消息却接踵而至:他的女儿和孙子相继去世。黄大发强忍悲痛,艰难选择继续留在工地,只为尽快完成工程,实现对村民的承诺。他说,修好的水渠是对已逝亲人的告慰。
历经30载艰苦奋斗,各种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他,他始终坚持清廉作风,不贪占一分工程款,反而尽量节省开支。旅馆住最便宜的,吃饭只求填饱肚子。最终,在他和村民们的努力下,水渠终于在1994年竣工并成功通水。
村民们为了纪念这位以大爱小善影响深远的支书,把这条渠命名为“大发渠”。黄大发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被誉为“当代愚公”,并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无私奉献的榜样,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