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1岁的阎锡山在岳父的牵线下,迎娶了14岁的小妾。大婚当晚,阎锡山对小妾说:“你只负责给阎家生孩子,我和原配才是真爱……” 1914年,阎锡山31岁,作为一方军阀,他的家庭生活却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多年来,阎锡山与发妻徐竹青恩爱有加,但膝下始终无子。在家族传宗接代的压力下,阎锡山不得不屈从于迎娶小妾的命运安排。在岳父的牵线下,他娶了年仅14岁的徐兰森为妾。大婚之夜,面对着青春少艾的小妾,阎锡山却难掩内心的愧疚与不安。他对徐兰森说:"你进了阎家的门,今后就只需要为阎家生儿育女。我对竹青的感情,是你无法替代的。" 阎锡山迎娶徐兰森后,这个年仅14岁的小姑娘很快就展现了她的价值。她接连为阎家生下了五个孩子,总算是缓解了阎父阎母传宗接代的焦虑。为了不让徐竹青太过伤心,阎家定下了规矩,孩子们只能称徐竹青为"娘",而要叫亲生母亲徐兰森为"姨"。 转机出现在阎锡山不得不外出避难的那一年。他带着徐兰森和五个孩子辗转奔波,一路上相依为命。期间孩子们无意中改口唤徐兰森为"妈",回到家中,徐竹青看到孩子们竟然改了口,心里自是万分难过。她红着眼睛质问阎锡山,为何允许孩子们乱了尊卑。阎锡山无心之言,竟脱口而出:"你也真是小题大做,兰森原本就是孩子们的母亲啊。" 徐竹青当夜就回了娘家,再不愿见阎锡山。阎锡山事后想起那晚的话,也觉得自己太不应该。可他去徐家赔罪时,徐竹青却不愿听他半句解释。从此,夫妻俩形同陌路,各自生活。她搬到偏院独居,再不管阎家的事。阎锡山只好让徐兰森全权打理家务。幸好,徐兰森一直恪守本分,对徐竹青仍是毕恭毕敬。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宣布恢复总统职务,阎锡山辞去了行政院长职务,国防部长的职务也由徐永昌接任。阎锡山从政治舞台的中心逐渐退出,但他依旧被赋予了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务,这使得他在台北的政治格局中保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如此,阎锡山的日常生活却愈加平静,远离了昔日的风云与权谋。 自退职后,阎锡山大部分时间都在台北市菁山一带的住所中度过。他的晚年没有了曾经的军政风云,生活逐渐安逸。他开始专注于著述,写下了二十多本小册子,其中不少书籍都涉及到他对共产主义的批判以及他一生倡导的“物劳主张”和“中的哲学”。他在《大同之路》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试图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时代提供一种解答。在这些著作中,阎锡山不断地表达着自己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对旧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他的思想虽然在时代背景的推移中逐渐显得过时,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依然为不少当时的读者所关注。 然而,阎锡山的晚年并非完全宁静。他始终无法摆脱对中国大陆的深深牵挂。蒋介石退守台湾后,阎锡山始终心系自己的故土和曾经的权力中心。尤其在他晚期,身体的逐渐衰弱让他感到更加无力,他曾在病重时对长期看护的贾景德表达了深深的遗憾,痛惜自己不能追随蒋介石重返大陆。这种无力感与遗憾,似乎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个隐痛,他曾明言,若有机会,他依然希望能够回到祖国大陆,参与到那个曾经属于自己的宏伟蓝图中。 阎锡山病重时,虽身心疲惫,但他依然保持着一贯的理性与冷静。他留给亲属的六点遗嘱中,体现了他一生的简朴与秉持的原则。阎锡山要求丧事简朴,不搞奢华,不收挽幛,甚至要求灵前供奉无花的花木,体现出他对物质的超然与对精神的追求。他特别指出,不要放声大哭,并要求家人每天早晚朗读他所选的《补心录》,这些要求显示了阎锡山临终时的内心坚持与对自己一生理想的坚持。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在台北病逝,享年77岁。台湾随即成立了治丧委员会,由何应钦担任首席,委员包括了许多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如于右任、张群、贾景德等人。阎锡山的葬礼于5月29日举行,蒋介石亲自前往祭奠,并赠送了“怆怀耆勋”的匾额,显示了他对阎锡山一生贡献的肯定与敬意。阎锡山的遗体最终安葬于阳明山七星山,那里山势雄伟,风景宜人,也象征着这位曾经的地方军阀和政治人物,最终得以安息。 阎锡山的个人生活也因他的两段婚姻而充满了波动。他的原配徐竹青在随阎锡山一同前往台湾后,度过了她的晚年,最终在88岁高龄去世。而他的第二任妻子徐兰森,则在1946年因病去世,年仅48岁。两位妻子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阎锡山一生的起伏与波动。阎锡山与两位妻子的关系,以及他们在他身边的陪伴和支持,显然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阎锡山的一生,既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标志。从山西的地方军阀到国民政府的重要人物,再到退守台湾后的孤独老人,阎锡山的经历复杂且多变,充满了矛盾与遗憾。尽管在政治斗争和历史巨变中,他始终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的思想、他的理想依旧在那个时代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他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为他那充满争议的历史地位增添了最后的注脚。
1914年,31岁的阎锡山在岳父的牵线下,迎娶了14岁的小妾。大婚当晚,阎锡山对
趣叭叭
2025-01-18 18:42:5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