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朋友家意外发现流失已久的国宝皿方罍,震惊之下,

小娅说知识 2025-01-18 18:38:56

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朋友家意外发现流失已久的国宝皿方罍,震惊之下,他决心将这件珍贵器物带回中国,经历了重重波折与艰辛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马承源受邀前往一位日本朋友家中做客。 在友好的交流中,他无意间注意到房间角落的一件铜器。看似平凡,却让他心中一紧。 马承源走近,仔细端详器物的形态和纹饰。 越看,他的内心越震撼——这分明就是国宝皿方罍失踪多年的器身! 皿方罍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出土后盖与身分别流落,盖子被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而器身则漂泊异国多年,踪迹全无。 面对这个国宝重器,马承源一时间百感交集。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青铜器,更是一段断裂的历史、一种未尽的文化使命。 那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中国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湖南桃源县漆家河出土的皿方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分割。 器盖留在国内,而器身却被走私至国际市场,辗转进入日本私人藏家的手中。 这件重器沉寂多年,直到马承源在日本朋友家中偶然发现,才让它重回公众视野。 皿方罍的命运只是无数流失文物的缩影。 从圆明园被洗劫到敦煌壁画的剥离,中国近代以来的文物流失史是一部充满伤痛的历史。 然而,文物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文化记忆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承载。 面对皿方罍器身,马承源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惊喜,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这位一生致力于文物保护的专家深知,让文物回归并非易事。 收藏者对皿方罍有着深厚的情感,而器物本身又涉及复杂的国际文物市场交易规则。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马承源明白,推动文物回归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眼光,更需要耐心、策略和人文关怀。 他决定以文化交流为桥梁,通过情感和学术的双重纽带,开启皿方罍回归的漫长征程。 1992年,这件皿方罍器身曾短暂出现在国际文物市场,但因为价格昂贵以及真假争议,一度无人问津。 中方虽知晓其重要性,却因资金限制无力参与竞拍,眼睁睁看着它再次远离。 文物回归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在国际文物市场上,文物的归属权问题往往被复杂的交易规则、法律空白以及文化观念差异所掩盖。 像大英博物馆至今拒绝归还希腊帕特农神庙雕塑这样的争议,已经成为全球文化遗产领域的“未解难题”。 正因如此,马承源决定采取迂回策略。 他试图通过与器物持有者的私人对话、文化交流和学术探讨,逐步让对方理解皿方罍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他的耐心,更是中国文物保护智慧的体现。 文物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推动皿方罍回归的过程中,马承源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跨越国界的对话,让文物承载的文化意义被更多人理解,是推动回归的重要途径。 这也让人想起许杰的观点——这位曾任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的华人学者认为,博物馆应该超越政治,强调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皿方罍的回归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通过增进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它最终得以回归故土。 皿方罍的回归历时22年。从最初的发现到最终的交还,这是一段充满波折的旅程。 持有者起初不愿放弃这件国宝重器,这让谈判陷入僵局。 另一方面,国际文物市场的规则复杂多变,也让中方的追索工作步履维艰。 然而,马承源和他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 2014年皿方罍正式回归,与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器盖合二为一。 它标志着中国在文物保护领域取得的重要胜利,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全球文物保护提供了启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物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通过尊重历史、促进交流,推动文物的保护与共享,是所有国家和文化的共同责任。 今天,皿方罍静静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内,向人们讲述着它的流失与回归之路。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启发者。 马承源曾说:“文物不是死的,它们有自己的生命,也有自己的故乡。” 皿方罍的回归,让这句话有了最真实的注脚。 文物的故事未完待续,而我们能做的,是倾听这些来自历史的低语,并将它们传承下去。

0 阅读:0
小娅说知识

小娅说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