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邓小平收到了一个河北老农寄来的信件,叫他“老政委”,之所以写信是为了“一头驴”想请他帮忙。 1966年的冬天,北京寒风凛冽。邓小平在处理完一天的公务后,翻看着秘书送来的信件。在这些信件中,一封来自河北的信格外引人注目。信封上的字迹有些歪歪扭扭,像是一个不太习惯写字的人所写。 拆开信件,扑面而来的是一位老农质朴的语言。信的开头,写信人以"老政委"相称,这个称呼瞬间将邓小平的思绪拉回到了解放战争的岁月。在动荡的战火年代,"政委"这个称呼承载着战士们的信任和敬重。 写信的是河北行唐县的一位老农——高如意。信中说明了此次写信的缘由:三年前一场意外,一头用于生产队抽水的驴不慎跌入井中死亡。当时生产队判定为意外事故,也就此作罢。然而三年后的今天,一些人却将这件事重新翻了出来,非要高如意为此付出巨额赔偿。 高如意在信中朴实地叙述着自己的困境。几百元的赔偿金额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更是一笔巨款。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人居然要求他交出自家的三间土房,还想让他变卖家中仅有的一头小猪来抵债。 这封信中并没有过多提及写信人的过往功绩,只是在最后简单提到了他曾是解放军战士,参加过渡江战役。但正是这个简单的信息,让邓小平想起了这位曾经的部下。 在1949年那场改写中国命运的渡江战役中,高如意带领的五班是最早登上江岸的部队之一,他们那条船被誉为"渡江第一船 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渡江战役作为决定性的军事行动,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与智慧。这场战役不仅是对敌人实力的严峻考验,更是对军队组织能力、战术素养以及士兵心理承受能力的全面检验。根据渡江作战方案,第九兵团在中突击集团的编成中担负起主要突击任务,显示出其在整个战役中的核心地位。 指挥官宋时轮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带领各军先后清除了敌人在江北的据点,为渡江创造了良好的前期条件。为了确保渡江作战的顺利进行,宋时轮不仅派出多批侦察人员深入敌后,了解水情和敌情,还组织部队搜集船只,开展水上训练。这些准备工作涵盖了思想、组织、物资以及战术技术等各个方面,体现了全面而细致的作战准备。士兵们在江北暮春的寒冷与阴雨中,顶着寒风和泥水,反复练习上船、下船、划船和登岸的技巧。他们的军衣长时间湿透,身体被冻得僵硬,但每一个指战员都坚守着共同的目标——迅速掌握本领,坚决打过长江,为人民立下赫赫战功。 4月20日晚19时20分,人民解放军中集团所属第九兵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在无为县白茆洲的沟渠里秘密拖出了隐蔽的船只,翻坝入江,整齐排列,准备充分,士气高涨。二三五团,作为“济南第一团”,历来以屡立战功著称,此次渡江战役更是他们展示英勇的舞台。作为全军的第一梯队,二三五团的指战员们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争当“渡江英雄”。在拖船过程中,大家争先恐后,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意志。到19时15分,大部分船只已成功拖过江埂,停泊于江畔。一营三连的战士们已全部整装待发,准备在接到命令后迅速出击。他们每船配备一个班、一个机枪组、六名船工及连排干部,总计二十余人,展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准备。 然而,战斗中的意外总是难以预料。就在命令传达的关键时刻,由于过度紧张,一营的通讯员误将“听令开船”传达为“立即开船”。这一失误导致三连二排五班的船只在班长刘德翠的带领下,犹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江心。旁边的船只误以为战斗已然开始,也纷纷加快划桨速度,整个二三五团瞬间陷入混乱。百余条船黑压压地向江心奔涌,势如猛虎下山,直扑长江南岸。 当五班之船行驶到距离长江南岸100米处时,被国民党繁昌江防守备军第八十八军的部队发现,敌人立即展开猛烈的枪炮攻击。尽管敌人火力密集,五班的船只依然坚定地冲在最前线,冒着炮火穿梭,最终在21时左右成功靠岸。彼时,因枯水期江岸崩塌,岸边地势陡峭,给登陆增添了额外的难度。四名战士率先到达岸边,迅速架设梯子试图攀登。然而,敌方炮弹的突然袭击使梯子被炸断。战土李世松毫不犹豫地以肩扛起梯子,高喊指挥,带领全班战士迅速利用断裂的梯子,互相推拉,成功登上峭壁的南岸。登岸后,战士们立即向国民党守军发起猛烈冲锋,迅速占领了第一道壕沟和江边地堡。 在成功占领阵地后,五班按照事先的部署,打出了三颗红色信号弹。七十三团的团长王景昆和参谋长单文忠在江心指挥时看到信号弹后,立即通过报话机向七十九师师部报告“饭做熟了!饭做熟了!”,这是约定的联络密语,意味着“登陆成功”。五班所乘船只的迅速行动和成功登岸,使得二三五团一营三连二排五班被誉为“百万雄师渡江战役第一船”,在渡江战役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纪念这些英雄,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缅怀,更是对那个时代无数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致敬。
1966年,邓小平收到了一个河北老农寄来的信件,叫他“老政委”,之所以写信是为了
每日一段历史
2025-01-18 18:07:18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