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国民党军长黄维发现供应的军粮质量太差,不是发了霉就是掺了砂石,他向军政部反映军粮质量太差。军政部长何应钦勃然大怒,派人去54军检查账目。在当时的国军中,军官吃空饷是司空见惯的,黄维用空饷的钱给士兵增加伙食而不是中饱私囊,算得上是另类了。 黄维自认为清正廉洁,所以不但没有按常规向检查大员行贿,反而说:“如果你们查出我有贪污中饱私囊之处,请指出,据实报告军政部,将我法办。” 最后,何应钦还是以“破坏军需供应”的名义将黄维撤职查办。蒋介石将黄维调任军委会高参,但黄维的倔脾气上来,还是辞职回乡。1944年,黄维被任命为陆军督训处副处长、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 抗战胜利后,黄维先后担任青年军第31军军长、联勤总部副总司令,1947年9月担任新制军官学校校长,1948年1月兼任陆军第三训练处处长,负责新兵编组和训练。从事军事教育一直是黄维的心愿。但是1948年8月,他却突然被调任第12兵团司令长官,一开始黄维还以很久没带兵为理由不想去,但被蒋介石训了一顿,这才同意上任, 12兵团以18军为核心,还包括第10、第14、第85军以及快速纵队,总兵力12万人,这是中原国军装备最好的一个重装兵团。12兵团的骨干是18军,原任军长胡琏担任兵团司令本是顺理成章的,但由于胡琏历来骄横跋扈,因此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坚决反对让胡琏来当兵团司令,最后经陈诚推荐,由黄维来担任兵团司令。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黄维奉命率12兵团驰援宿县重新打通徐州和蚌埠之间的交通。由于12兵团赶赴淮海战场几乎是无后方支援,所以18军军长杨伯涛等人认为这样孤军长驱深入风险太大,建议先前往蚌埠和李延年兵团会合,有了后方依托之后再重新北进宿县。 黄维认为战局紧急,还是应该遵照命令直接攻打宿县。12兵团沿途被解放军诱敌深入,于11月25日被中原野战军合围在双堆集。12月15日,黄维和副司令胡琏分乘坦克突围,胡琏给了黄维一辆新式坦克,自己乘坐旧坦克,最后胡琏逃走,黄维的坦克在中途出现故障,他下车逃跑时被解放军俘虏。 从被俘的第一天开始,黄维就是一副不服气不合作的态度,中原野战军联络部长杨松青动员12兵团的高级将领给被围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邱清泉等人写劝降信,12兵团被俘的高级将领都签了名,只有黄维就是不签。 当有人质问:“你为什么不早些投降呢?” 黄维大吼起来:“我为什么要投降?咱们各退二十里,再打一次。” 后来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黄维都是“冥顽不化死不悔改”的典型。他留起了胡子,每逢学习,黄维不是沉默不语就是大放厥词。对于认罪悔过,黄维始终拒绝写悔过书,说自己“无罪可悔”,唯一惭愧的是十几万大军在自己的指挥下溃败。 对其他积极改造的战犯,黄维还大肆讥讽挖苦,其他人都认真的写学习笔记,黄维却是一个字不写。黄维妻子蔡若曙来探望,要他服个软好争取早日特赦,黄维立即翻脸,说:“以后你不要来看我了。”最后,黄维还用研制所谓的“永动机”来逃避改造。 正因为如此,黄维直到第七批也就是最后一批才特赦,那已经是1975年了。黄维的妻子蔡如曙整整等了他27年,并且一直为他担惊受怕,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在和黄维团聚仅仅一年多就自杀了,在最困难最绝望的时候,蔡如曙用孤独来坚守和等待人生的完整,当历经磨难换来希望时,却选择了告别,实在令人唏嘘,黄维也因此悲痛过度大病一场。 黄维在国军将领中是出名的另类,他生活上一直是非常俭朴,对于提拔自己的蒋介石和陈诚,黄维就是在战犯管理所里都始终不加一句恶评。 黄维对廖运周一直耿耿于怀,在特赦后也是不肯和解,廖运周是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二十多年的地下党员,在淮海战役时担任12兵团85军110师师长,在12兵团被合围在双堆集后,廖运周主动要求担任突围的先锋,最后趁机阵前起义,让黄维兵团失去了最佳的突围机会。 因此黄维对廖运周始终都难以释怀,有时在开会时相遇,黄维都是连招呼都不打。有次旁人见黄维对廖运周怒目而视,就赶紧打圆场,黄维依然忿忿地说:“这个廖运周,把我的部队都送掉了,没他,我还不一定败呢!” 有人劝解说:“不要到这个时候还骂人家,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恩恩怨怨不要总记在心里,付之一笑就对了么。” 黄维丝毫不给面子,说:“你付之一笑,我笑不了。” 特赦之后,黄维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1983年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9年3月,黄维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年85岁。有人说是黄维是因为获准去台湾兴奋过度而引发心脏病,其实黄维要去台湾大半年前就知道了,他主要是因为多次去香港和故旧会面,加上撰写文史资料太过劳累才引起的心脏病。 晚年的黄维,为祖国统一而积极奔走,他在在台湾的黄埔同学的信中写道:“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1943年,国民党军长黄维发现供应的军粮质量太差,不是发了霉就是掺了砂石,他向军
史记峰会
2025-01-17 23:27:54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