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地震带城市危险性分析。
易烟谈历史
2025-01-17 23:15:24
郯庐断裂带在中国境内长达 2400多公里。共分三段,北段主要在东北地区,中段主要在山东境内,安徽位于南段。宽度几十至200公里。郯庐断裂带具有分段活动特征,山东、江苏断裂活动性最强,历史曾发生公元前 70年安丘7级地震和1668年郯城8级地震。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
[一R]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二R]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
[三R]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