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没更微博了,是因为跟随基金会到了乌江边的一个小镇,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马场镇,到这里义诊。虽然是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的,也虽然外表看似是在帮他人做事,但此行却收获颇多。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看似是在失去,其实是在收获。
这里和我想象的不一定,我本来以为疫苗接种会是这里的薄弱环节,但让我惊喜的是,即使是这种最基层的卫生院,疫苗接种真的做的很好。我本来以为这里缺医少药,孩子们在这里会有很多健康问题,但却发现孩子们每天山上山下跑动,虽然脸上挂着鼻涕,但气色是红润的,健康的,有生命力的。孩子们用他们真实面貌告诉我们,生命是顽强的,很多疾病是真的可以自愈的。
从市领导、到县领导、到乡镇领导、以及这里的每一位医务人员,每一位都年轻、热血、敬业,都在做事情,为他人做事情,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为让人做事情。
除了这些惊喜之处,也存在一些城市和乡村的共性问题,带给我不少启发:
Case 1
青少年的自尊问题:这个16岁女孩,左手臂血管瘤,疼痛,不能正常活动。我问她为什么没有继续坚持治疗,她默默掉了眼泪说,因为家里没钱,语气即自卑又坚强。我跟她说:没事,你把联系方式留给我,我们回去之后会帮你想办法解决,你等我电话。她很懂事地点点头,眼睛就像被点亮了一般。日子就怕没希望,只要有希望,前方就是亮的。
Case 2
多孩家庭的关注问题:医生当久了,也是能相面的。这个10岁男孩,上有哥哥下有弟弟。看病原因是他的10个指甲全部被啃破感染。这显然是一种行为问题,行为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内在的问题。跟老大和老三相比,老二是一个尴尬的角色。缺爱、缺陪伴、缺关注、缺教育、缺引导……其实很多时候,医生的处方都在聊天中,我跟他说,你没事可以跟哥哥下下棋、踢踢球、爬爬树……不知道是凑巧还是我真的会相面,他说:我最喜欢的那棵树,已经被砍了。而且反复说了三四遍,感觉都快哭了。这种情况其实我是不熟悉的,我不知道一棵树竟然能这么重要,但他让我知道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棵树就是可以这么重要。由于方言沟通障碍,过多的细节我听不太懂了,我旁边的县医院医生替我跟他继续沟通,后来得知他就是从那棵树被砍了之后,才开始啃指甲的。这种情况,其实我有很多办法可以帮助他改变这种现状,但我没说太多,我觉得这里并不需要我过分去展示科学技术,而是需要我好好维护他们的生存平衡。等待时间自然长大和成熟。
Case 3
留守儿童问题:一个5岁女孩,是跟奶奶一起来的,由邻居陪同,看病的理由是语言落后。我问她几岁,问了不下5遍,她都不说话,于是我真的以为,她语言不行。但她看起来很乖,真的不傻,也不自闭。于是我换了个思路,我问她的名字,她回答了;我又问她喜欢吃什么,她也回答了;我问她我的手套颜色,她还是回答了。我又回过头问她几岁,她再次沉默。我伸出1个手指,问她是几,她不说话,伸出5个手指,她还是不说话。我问奶奶她上学吗?奶奶听不懂我说话,呆呆的看着我。我问邻居,她爸妈呢?邻居说,她爸妈离异,爸爸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奶奶。这种情况,在很多地区都很普遍,留守儿童是一个暂时无解的现状。
Case 4
营养素养问题:3岁男孩,腹痛就诊。我各种触摸之后,没发现什么特别异常。我和妈妈闲聊,通常情况下医生的闲聊都是有目的的。我问妈妈,这孩子平时谁带,妈妈说是奶奶带。我问奶奶平时给孩子按时做饭吗,妈妈说,奶奶在村里开超市,没空做饭的时候,孩子就随便在超市里拿点零食就吃了。这次腹痛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有过2次。营养素养问题,其实已经不是乡村的问题了,更是城市问题,高糖、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塑化包装……以爱为名,在侵害着孩子们的健康。
Case 5
康复医疗投入问题:这个6岁孩子,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上有姐姐下有妹妹。但他却患有脑瘫,不会站立、不会走路、不会讲话、也不会自主吃饭。前期因为康复费用太高,直到最近1年申请到了免费名额,才开始进行康复。康复这条路,终点渺茫,单靠家庭支撑真的很难,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康复投入,不仅孩子需要,大人也一样需要。
从机场回来的路上,我叫了辆车回家。司机小伙子接过我的行李,问我:姐,这应该是年前最后一次出差了吧,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大家都早点回家过年。我见他语气有点颓,便跟他说:没事,就算赚钱少了,但咱还是能回家,能回家陪家人过年不是?这一句话,就打开了我俩的话匣子。在聊天中得知,他当的哥也才几个月的时间,之前在某著名大厂做市场,我问他为啥辞职,他说每天都加班,都在追kpi,每天都很困,但每天都睡不着,我瞬间秒懂。一路上快1个小时的时间,眨眼就过了,快到家的时候,我问他,你现在睡眠咋样了,他说:嘿,姐你还别说,我自从辞职了,叮叮不响了,我手机都不用拿,沾枕头就着。
人生百态,喜乐全在自心,贫困不是不幸的代名词,富有也不是幸福的代名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