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毛主席同时询问了王洪文和邓小平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离开后,中国会是什么情况,最后,王洪文的回答让主席失望,邓公的回答让主席欣赏,这是怎么回事? 想搞明白毛主席为何会问出这样的问题,还得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国家形势。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时间里,彭老总一直都是解放军部队的“话事人”,但到了1959年,庐山的一场会议让彭老总退出了军队舞台。 正所谓军不可一日无帅,接下来,主席开始重用林总,把部队的建设和团结交到了他手里。 但是,1971年的那次事故后,毛主席不得不再重新思考人选。 这一次,毛主席把目光放在了叶剑英元帅身上,叶帅这个很实在,他能力强,威望高,处理部队事务时也非常得心应手。 不过,到了1973年,毛主席发现邓公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的强大能量,在主席的提拔下,邓公在中央的位置越来越重,并一步步成为了领导军队的人物。 同一年,毛主席与王洪文和邓公讨论问题时,问道:“我死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那么,两人分别是怎么回答的呢? 王洪文的回答很干脆,他说:“我们将会继续主席的革命路线,把革命进行到底!” 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却缺少了主见,全都是“官话”,毛主席听后,眼神中流露出了失望的情绪。 然后,主席转头看向邓公,邓公先是表示,王洪文的回答只是其中一种情况,但他却认为,日后的情况肯定是“天下大乱,军阀混战”。 听邓公这么一说,主席先是震惊,然后笑着点了点头,相比于王洪文,他明显更满意邓公的回复,说道:“我也有同感!” 既然发现了问题,那就应该及时解决,第一步肯定是要从军队入手。当时,中国有11个军区,其中有八个军区的司令员都许久都没有调动过了。 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就是,司令员可以完全熟悉工作,有充足的时间跟军区领导培养默契,但弊端也很明显,司令员干久了,难免会形成一个“小圈子”,这对中央的管理是不利的。 那该怎么办呢?毛主席准备“考一考”邓公,那么,邓公能通过考验吗? 1973年,毛主席在处理完工作后,跟邓公聊到了军区的问题,并询问他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邓公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目光瞄向了跟前的茶几,茶几上有两个杯子,邓公把自己的杯子挪到了主席跟前,然后又把主席的杯子拿到了自己跟前。 这样做的意思是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让这八大军区的司令员也换换位置,来一次“对调”。 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笑着说道:“英雄所见略同!”原来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关于对调的事宜便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起来,1973年底,主席主持了一场会议,讲完了对调的必要性后,周总理把需要对调的司令员名单和具体要求讲了出来。 司令员对调这件事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有人甚至在会议上就表现出了小情绪,但好在大家都理解中央的想法,最后经过规劝,也都同意了。 需要对调的司令员接到命令后,最多只能选择10名陪同人员到新军区就职,并且准备工作要在10天内完成。 最后,在邓公的协调下,对调工作按时完成,中间没有任何意外情况,后来,邓公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说道:“这是主席的指挥艺术!”
1950年,毛主席正在拆阅群众来信。其中一封信来自无锡,署名为“吴启瑞”,毛泽东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