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知乎第三次开启「互联网十问」。
2012 年,智能手机首次超越 PC,成为上网终端的主角。马化腾现身提问:下一个十年,互联网升级的大致方向在哪?邢壮杰给出了答案:依赖群体智慧解决现实生活的基本问题。后来,外卖、打车、订票等需求的解决,验证了这一设想。
2018 年,互联网 “下半场论” 不绝于耳,AlphaGo 余威犹烈,杨强教授提问:机器的智能和人类的智能有什么重要区别?华沙举例说明,人工智能需另辟蹊径,不能单纯模拟人类思考。果不其然,ChatGPT 的横空出世,带来了科幻电影式的未来可能。
时间来到 2025 年,没有任何先兆,知乎再次敲响时代钟声。
这一次的「互联网十问」,从字里行间来看,充满了对于不确定性的关心,这点和大众情绪的感知倒是高度一致的。
知乎的创始人周源想知道变化里的不变是什么,美团核心本地商业的CEO王莆中问的是零售业将会如何改写利益,文化学者马家辉质疑互联网的开放精神已经快消失了,泡泡玛特的CEO王宁求问中国企业会在全球消费市场里扮演什么角色,Hugging Face的联合创始人Julien Chaumond则惊讶于AI开源浪潮里的「中国崛起」……
似乎所有人都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或者说「身在局中不知局,知时已是局外人」的FOMO意识,所以知乎才给2025年的互联网十问,在前面加上了「破局者」的小标题。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参与创造未来,找不到门也没有关系,打破墙壁之处,都可以是门。
我最喜欢的提问,是投资人黎竹岩向知乎的科技从业者征集过去几年里经历了那些快乐的瞬间,让自己在面对挑战时依然有前行的力量。
和预测未来或是洞察先机这种宏大叙事比起来,个体化的体验在公共广场上有些呈现出退却趋势,无论是推荐算法,抑或热搜榜单,都在反复传递着一连串信号:遥远比邻近重要,他者比自我重要,共识比私情重要。
但人欲才是推动互联网的那只「看不见的手」,网购初期面临的信任危机,被支付宝以担保的形式高明解决了,社交媒体的诞生,其实来自大学生们无处安放的荷尔蒙,连OpenAI的成立,是始于创始团队都因对谷歌抱有天然的厌恶而走到了一起。
所以我更喜欢黎竹岩的提问底下,那些见微知著的表述:
有做计算机科研的年轻人,因为有机会和行业老前辈韩家炜教授一起共进早餐,而满心振奋的;
有在给「黑神话:悟空」做文物扫描的结构数字工程师,在现场收到专利通过的短信,宽慰于总算接过了父亲的使命;
有和罕见病斗争的制药人,看到新药进入临床后治愈十几个患者的结果后,不再愁苦于生物空科技的产业低估,坚定做事的信念;
还有大数据竞赛的开发者,说他每次赢得比赛的奖金,都会被善解人意的老婆放过一部分留给自己,于是依然存有继续参加挑战的动力……
好吧,我的意思是,有松弛,有激动,有寻常,有特别,这样千人千面的分享构成,才是知乎连接问题和答案的价值。
很多年前,我们只能从报纸的新年献词里读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安抚语句,但在今天的知乎,你我都能从具体的人和事里,获得让自己勇于前行的力量。
所谓好奇心是互联网时代的三大生产力之一,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在抵达宇宙尽头之前,我们都还需要知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