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旅水泼不进,黄克诚都镇不住,毛主席很不满,直接派出杨得志。 抗战历史上,要说哪只部队最“难搞”,那非344旅莫属,这支部队很“认生”,排至外人,连黄克诚都融入不进去,毛主席知道后,指名道姓让杨得志去镇场子,这管不管用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还得先了解一下344旅的历史,这支部队是由红25军发展而来的,之前活跃在鄂豫皖地区。 这个地方距离中央苏区不算远,但部队的作战跟中央的联系性不强,一直以来,这支部队养成了很大的独立性。 后来,红25军被编入到八路军115师344旅,虽然是八路军的武装,但依旧保持着较高的自主性。 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上面讲的,还有个人因素,比如说344旅的战士们都是年轻人,平均也就20岁左右,十七八岁的也很常见,这正是气血方刚、叛逆的年龄。 再一个,国共两党合作的时候,国民党那边不让我们设政委,这让部队的统一性和战士们的认同性有所下滑。 很快,中央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怎么办呢?必须得设立重新设立政委,于是,344旅的政委就由黄克诚所担任。 八路军344旅认同感出现下滑现象,黄克诚临危受命,去负责政委工作,可实际进展却不如人意。 大家都知道,黄克诚这个人性格耿直,眼里容不得沙子,心里有什么嘴上就说什么,他在革命时期立功无数,军中威望也很高。 所以说,到344旅当政委这件事,在黄克诚看来是手拿把掐的,可到了地方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按照惯例,黄克诚会给战士们宣传先进思想,教战士们如何运用自身优势,如何利用游击战术取得战场主动权。 可是,讲话是一方面,战士们听不听又是一方面,344旅水泼不进,只听原来领导的话,黄克诚的话很少有人听,甚至还有些战士故意唱反调,想把黄克诚给“赶走”。 后来的一次战斗中,战士们因为没有按照黄克诚的战术打,最后出现了较大的伤亡,徐海东的一名爱将壮烈牺牲。 更人无奈的是,战后,344旅又按照错误的思路去到了错误的地点,不久后,一名团长还投敌了。 接二连三的错误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在毛主席看来,344旅需要一个能镇得住场面的人,而毛主席选择了杨得志。 当年的杨得志也就三十岁出头,年纪不算大,但军中资历却很老,再加上他这个人很沉稳,虽然对于344旅的战士们来说,杨得志是个“陌生”的人,但毛主席相信,杨得志一定能把这支部队拉回正规。 来到后,杨得志先是详细了解了344旅的历史情况和近期的作战汇报,针对出现的问题,他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方针。 比如说为了解决344旅排外的问题,杨得志先是找各个领导谈了话,然后提拔了一批听话且有能力的军官,把战术打法布置下去后,再由军官向战士们说明。 这一招果然奏效,不仅提升了办事效率,还团结了整个旅的战士。 对于一些比较倔强的领导,杨得志也不会动怒,而是悉心听取各方意见,如果实在搞不了,那就用事实说话。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打仗的时候,倔强的那位领导用他的战术打,杨得志用先进的游击战术打,看看哪个打法更有效。 最后的结果不出意外,肯定是杨得志的战术更强悍,如此一来,那些不听话的领导也变得听话了。 不久后,在杨得志的率领下,344旅打了一场漂亮仗,在漳南战役中,一举消灭了将近1500名敌人。 事实证明,杨得志确实有镇得住场子的能力,而毛主席看人的眼光也确实独到。
抗战中,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笑道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