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冷是气血不足,中医讲的气血,到底是什么?

新浪财经 2025-01-16 11:18:24

转自:上观新闻

王小姐

前两天我手脚冰凉,找中医搭脉,医生说我是“气血不足”。你说人气血没了是贫血吗?人没气又没血,还能活吗?

大家对中医的“气”“血”还是有蛮多误解的!今天医鸽就和大家说一说,中医讲的气血,到底是什么?

医鸽

对“气血不足”的辟谣贴

误解1:贫血就是气血虚,气血虚就是贫血?

回答:贫血是西医上的概念,气血是中医上的观念,不能简单将二者画等号,气血虚弱可能会贫血,但贫血并不等于气血不足,二者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件事。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缺铁以及大量失血都有可能造成贫血。气血虚在现代人中间更为广泛,只要你坚持熬夜、喝酒、不好好吃饭,气血不足就会找上你。

误解2:靠吃补药就能快速改善气血虚?

回答:大家听过“虚不受补”这句话吗?硬补可能会造成大麻烦。在进补之前还得找靠谱的中医判断气血不足的具体原因,若是血瘀、气滞造成的气血不足就不能靠直接吃补药解决,反而会有负效果,所以,吃补药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身体吸收补药!

误解3:年轻人不会气血虚?

回答:据个人观察,一般信这句话的人,气血都不会太好,往往仗着自己年轻“使劲造”:又是熬夜打游戏,又是超量运动,结果身体越来越差。相对于老年人来说,年轻人的确气血相对旺盛,但是头晕、乏力、手脚冰冷甚至心情抑郁都是气血不足的症状,也请大家对号入座。

中医说的气血到底是什么?

简单理解,气血之于人,就好像汽车的燃料一样!汽车有燃料才可以行驶,而气血推动着身体各种生理活动,包括血液的运行、脏腑的功能运作等。具体的看看古籍是怎么介绍气血的。

气血和人体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顾名思义分为气和血,它们是人体的根本,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则是百病发生和变化的根源。

气是什么?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中医思想的认为天地万物都由气构成,人作为万物之一,同样由气构成,而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决定了人的生命活动。而中医上认为,肺、脾、肾是我们人体与天地之气关系最密切的脏腑。其中包含了先天的肾气,以及肺吸收的的天地清气,还有就是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之气。

血是什么?

《直指方・血荣气卫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在中医思想中,血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由气生化而成,或者用气之物化来形容更为贴切。而二者的关系,也同样可以总结为“气为血之帅”,气是血生成的动力和基础、气是血运行的动力,例如中医上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另外一方面“血为气之母”,血又是气的载体,气通过血的流通而在人体发挥作用,我们中医也常会说,心血充足则心气旺盛,肝血充盈则肝气条达。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

教你如何判断自己的气血状态!

《丹溪心法》有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

当气血充足的时候,身体和精神都会比较好,做事情精力充沛,会更容易激励和鞭策自己,心态上也会比较乐观,睡眠也好,眼睛有神,面色上是一种中医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的状态,就是说脸色有一种红色和黄色色泽相融合,面色明亮、润泽且有含蓄之美。

当气血不足,气血不畅的时候,就会表现为容易乏力,怕风怕冷,手脚冰凉,免疫力降低,容易感冒、过敏。情绪上易怒或者容易悲伤,只想躺平。容易脱发、失眠,甚至会做抢杀追逃的噩梦。女性会出现月经量减少、经期周期紊乱。严重也会造成贫血。

冬季如何补气血?

在这里推荐食补方2个:

●三片生姜配3颗大枣,炖煮之后可以起到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红枣平时可以上锅蒸一下再服用,这样不容易胃胀。

●10g黄芪+3g西洋参+1g甘草,炖煮泡茶饮用可以起到补肺气利心气的作用,改善口干、心烦的症状,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工作及学习带来乏力的症状。加入甘草,一方面可以改善茶饮的口感,第二可以让参芪补气的功效更加绵长。

医鸽

补气血之前一定要保证气机顺畅,避免在补气血之前存在气滞血瘀的情况。不然一味的补气养血,可能会存在“上火”的症状,反而不得受补。

作者简介

汪舒云,中医内科学硕士,普陀区中心医院住院规培医师,中医世家出身。硕士期间主要研究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4篇。上海市抗癌协会会员。上海市优秀住培医师。

资料:普陀区中心医院

2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