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即将消失的“水上吉普赛人”疍家 听说过“水上吉普赛”人吗?恐怕知道的人很少。

乌独山涛听声 2025-01-15 19:18:30

探秘即将消失的“水上吉普赛人”疍家 听说过“水上吉普赛”人吗?恐怕知道的人很少。旅居广东海陵岛,螺州海洋公园入口一组雕像,展示了这个族群的生活片断。雕像简单落款“疍家”。疍家是什么?这些“疍民”生活状态如何?生活习惯怎样?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兴趣促使我去寻觅。 还真找到了!岛上有家专门展示疍家文化的“闸坡渔家展览馆”。闸坡渔家文化展览馆位于闸坡风情街内,面积2000平方米。是私人性质的。展览馆入口有几个搭建的渔家居住生活的船模,铭牌显示为疍家棚、住家船、茅寮等,船和棚上挂着渔网、渔具等。展览馆外观很简陋,进入展览馆需购票(18.00元)。里面却是曲径通幽,弯弯绕绕,展品有数百件,都是老物件。包括疍民用过的网具、船橹、鱼篓、杆秤等生产工具和刨、凿、锯斧疍等造船工具。生活用品斗笠、蓑衣、簸箕、麻蓝、漆器、铜壶、磁碗等,还有疍家婚俗用品头髻、毡帽、金银器。以及上个世纪60~70年代渔家所用的电器如录音机电视机等,五花八门。比较全面地向游客展示这个"舟楫为宅,捕鱼为生"的族群生活。 展览馆的馆长姓谭,老三届知青,有浓厚的疍家乡土情节。谭馆长说,展览的疍家收藏品有300多件,只占收藏品的十分之一不到。谭馆长说,这个渔家展览馆的老板姓陈,是个生意人,很有文化情愫,喜欢收藏疍家物件。这个展览馆是租用村里的土地建的,每年租金就要50万。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便受聘出任“渔家展览馆”馆长一职。他说,现在"疍家人"的后代基本都不出海打鱼了,对疍家的历史知之甚少。如果不加紧抢救,那么这些曾广泛生活在沿海地区的疍家族群文化,将会消失。共同的爱好和责任感,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去收集挖掘传承疍家文化。他说现在自己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当务之急是培养文化馆长的接班人。 对疍家越了解,越舍不得这里。本来在深圳香港的子女接他去养老,谭馆长却选择了留下。谭馆长介绍说,有海有船的地方就有疍家人。疍家文化不能在他这一代失传。 谭馆长非常热心地为我讲解了疍家人被称为"水上的吉卜赛人"的历史缘由。可能跟他们赖以生存的疍家棚有关。他说,旧社会疍家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不准上岸,不准穿鞋。疍家人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船只是他们生存唯一的家。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疍民们便依岸临水,植木为椿,架栋为梁,上蓿竹瓦,围以竹辟,地铺木板,建起了"疍家棚"。而不能出海的老人和孩子则居住在一条固定在岸边的船上,叫住家船。"疍民之舟形如蛋"这大概是疍家的传说原因之一。‌ 对于这些疍家人来自哪里,谭馆长的解释是,疍家人祖辈都是在内地,因朝代更迭,战火纷飞,尤其是元朝灭宋,大肆追杀汉人,不得以,南逃至沿海,流浪海上,打鱼为生。 谭馆长曾经专门考证过闸坡的历史。他说,几百年前,"舟楫为宅,捕鱼为生"的疍民经常在一个海陵岛小港湾停泊补给,在海边打下木桩停泊流动的家,并在浅滩岸边搭上茅寮居住。一个小渔港诞生了,人们将这个小渔港叫"戙船澳"。100多年前,一场罕见的台风横扫戙船澳,据说130多条船和茅寮全部被打翻,人们洒泪告别戙船澳迁徒到了旁边的粪箕湾。随着渔民船只往来停泊的增多,粪箕湾兴起了一座渔村式的小镇,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相继称作"站坡"、"杂坡"的地方,也就是今日的闸坡。目前闸坡成为广东沿海地区最优良的渔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疍家人先后都已离开海上的漂泊生活上岸居住了,大船代替了小船,本地人很少出海,大多是雇人请人,疍家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历史长河里,不屈不挠的疍家文是否经的住冲刷?这些特殊的汉族人,不被历史所遗忘,保留更多历史的痕迹?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确实需要太多太多的谭馆长!

0 阅读:0
乌独山涛听声

乌独山涛听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