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国内储能龙头,鹏辉能源如今的日子并不好过。
志得意满的国内储能老二
公开资料显示,鹏辉能源成立于2001年1月,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一次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储能、新能源汽车、消费数码等领域。
公司于2015年4月创业板上市。纵观鹏辉能源上市以来近10年业务发展历程,锂电池一直是其核心驱动力。上市第一年,公司锂电池业务收入占比攀升至89.18%,此后每年锂电池业务收入占比都保持在90%以上。
公司锂电池业务下游需求端,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储能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但在十年内的不同时期又有所侧重,也见证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交替更迭。
上市之初几年,国内移动电源、TWS耳机、蓝牙音箱、可穿戴设备、电子烟、无人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百花齐放。在消费类电子需求快速增长驱动下,公司营收利润稳步增长。彼时,行业竞争并不那么激烈,公司毛利率水平还能维持在20%以上的高位。
图表:鹏辉能源过去10年营业收入表现
图表:鹏辉能源过去10年净利润表现
2017年,新能源汽车风起,渗透率迅速提升。公司抓住机遇,这一年公司业务下游需求当中,动力电池收入增长最为迅猛,同比涨幅超123%。公司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股份、长安汽车等车企开展了合作。此后2020年,公司凭借自家磷酸铁锂电池配套宏光MINIEV等车型,动力电池业务取得稳步增长。
并且,随着外卖行业发展,以及高端智能锂电池电动自行车的需求增长,公司轻型动力电池业务也开始增长,客户包括哈喽换电、铁搭换电、九号机器人、爱玛等。
2021年开始,公司发展迎来新的转折点。2021年至2022年,伴随海外疫情反复、以及俄乌冲突等,引发欧洲市场能源危机,光伏储能经济性凸显。
在这一行业背景下,公司储能业务开始发力,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
至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历史最高的90.67亿元,同比增长59.26%。其中储能业务收入尤其是户储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也大幅提升至54%。当年的净利润也增长至6.28亿元,在前一年已经实现242.90%高增速基础上,再次保持244.45%超高增长速度。
当年,根据行业统计数据,鹏辉能源成为2022年度储能全球市场出货量前五、国内市场前二(仅次于宁德时代)的储能技术提供商。公司储能下游客户涵盖阳光电源、三晶、古瑞瓦特、中国铁塔、中国移动等储能龙头。
当年,公司的生产能力也是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扩建产能不断翻番,仿佛市场需求无穷无尽,只要不停扩产能就有接不完的订单。
图表:鹏辉能源过去几年产能情况
2022年9月份,公司股价达到历史最高98.27元,市值超400亿元。志得意满的鹏辉能源,在2022年年度报告当中,关于未来几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到:“公司希冀在未来三到五年,年复合增长率50%以上,跨越三百亿营收,成为储能市场首选电池供应商。”
当时看来,鹏辉的预期似乎还偏“保守”了。
成也储能,败也储能?
现实总在你最得意的时候让你栽跟头。
不曾想,2023年锂电池行业发生突变。锂电池市场竞争加剧,内卷严重;行业风向标碳酸锂在2022年末涨超60万元/吨之后急转直下,目前还在8万元/吨以下徘徊,跌幅超80%,从而带动行业内电芯报价一路下跌。
同时,公司倚重的欧洲户储市场,由于能源危机缓解导致气价回落,高利率以及行业前期库存积压导致户储需求走弱,叠加电芯价格快速下降,公司户储收入在2023年同比出现了大幅度下跌。
此外,尽管相较于海外储能市场的惨淡,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如火如荼,全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超950万辆,同比涨幅近40%。但是动力电池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弱于储能,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厮杀惨烈,仅仅依靠一辆“五菱神车”并不足以让鹏辉能源获得一张进入第一梯队的入场券。
光伏押重注成就了2022年的鹏辉能源,也同样需要其在2023年忍受储能市场暴跌的恶果。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69.32亿元,同比下降23.54%。当年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也从上一年的116.93%下降至61.54%。而对比之下,竞争公司在这一年大多数都取得了营业收入的正增长。
图表:国内锂电池厂商营业收入表现对比(单位:亿元)
如果说公司收入的收缩归因于行业贝塔不景气,尚且情有可原;那么净利润的暴跌则更多体现了公司管理、运营、销售等综合竞争实力方面阿尔法的羸弱。2023年,公司净利润由上一年的6.28亿元暴跌至4310.20万元,仅剩上年利润的一成不到。
一方面,伴随公司收入下行的,还有公司的毛利率水平。2023年,公司毛利率水平16.51%,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并且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数据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处于下行阶段。而这过去的近两年,公司其他竞品公司的盈利能力都处于逐步修复的阶段。毛利率一上一下的反差,反映的是公司相较于竞争对手盈利能力表现的劣势。
与此同时,过去近两年,公司管理费用不降反升、大额计提存货减值等,也是导致公司净利润暴跌的主因,也反映出了公司管理方面的不足。
图表:国内锂电池厂商毛利率表现对比(%)
持续加码储能,是卧薪尝胆还是骑虎难下?
一边是光伏储能需求下行带动公司业绩爆跌,另一边却还在持续加码。
2024年7月份,公司发布公告,拟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年产10GWh储能电芯及系统集成项目和年产1GWh的半固态电池项目,其中储能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18亿元,半固态电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5亿元。
2024年11月,公司再发公告,拟在安徽省广德市投资建设10GWh储能电芯及储能系统制造工厂及独立共享储能研发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
两条公告,出手就是大几十亿的投资。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仅为58.48%的前提下,还持续加码储能项目。是有远见卧心藏胆,还是一条道走到黑?
长远未来难以预判,但至少短期来看,全球储能需求稳健复苏具有挑战性;且行业竞争依然激烈,国内外动力电池龙头的触手已经伸向了储能赛道,竞争格局依然存在变数。并且上游材料价格行情持续低迷,即便订单量修复,价格也大不如从前。
另一方面,数十亿投资,且不论地方政府能够配套多少资金,但现阶段的鹏辉能源恐怕已经难以支撑其如此大额资本开支。这两年,鹏辉能源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持续亏损的前提下,公司经营净现金流已经在2024年由正转负。尽管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余额13.78亿元,但短期借款余额同样有13.05亿元,整体负债率已经接近66%。
钠电池、固态电池能救公司吗?
储能和动力电池失势,靠钠电池和固态电池能逆转颓势吗?
在公司2021年年报当中,首次提到了公司在钠电池领域有提前布局。钠电池因能量密度略低于磷酸铁锂电池、理论成本明显低于锂电池,且具备稳定安全、循环寿命高等优势,被视作为磷酸铁锂的“平替产品”,未来有望应用于储能、轻型动力、甚至新能源汽车市场。
然而2023年碳酸锂价格暴跌带动锂电池价格下跌,使得原本作为平替的钠电池并不再具有性价比,况且在当前钠电池厂商以中试线为主的产能前提下,成本优势仅仅是理论上的,实际成本明显要高于早已量产多年、技术成熟且价格跌了近两年的锂电池。因此,能够看到的是,过去一年多来,钠电池行业的进展明显放缓,未来行业前景似乎也并不明朗。
如果钠电池是2024年资本市场的“牛夫人”,那么固态电池则是“小甜甜”。
2024年11月5日,华为公布了其固态电池专利。无独有偶,两日后,长安汽车与太蓝新能源也携手发布了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
此外,像主机厂比亚迪、上汽、奇瑞等,以及电池厂宁德、清陶能源等,都盯上了固态电池这块蛋糕。
鹏辉能源亦不例外,2024年8月28日,鹏辉能源通过官方微信视频号进行线上产品技术发布会,揭晓其“第一代固态电池”,引发市场狂欢。
然而短暂狂欢之后,更多的是质疑,主要聚焦点在于其固态电池产品的能量密度仅有280Wh/kg,低于宁德时代发布的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500Wh/kg)、南都电源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50Wh/kg);中创新航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30wh/kg)等等,甚至低于液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理论上限350Wh/kg。
公司在与投资者交流当中解释道:安全才是固态电池最重要的指标,公司产品可以通过严苛的针刺实验,高温性能非常好,可以在-20℃-85℃充放电,性能稳定。如果公司降低安全性能方面的要求,把负极由硅基换成锂金属,公司样品的能量密度可达到400Wh/kg以上,但是安全性和产业化进程会受到一定影响。
毫无疑问,固态电池在资本市场的热闹归热闹,但是距离实际产业化量产阶段仍然有一段较长距离,因此固态电池最终技术路线、产品形态、各项参数等都没有定数。因此,投资者拿着各家公司现阶段发布的样品参数对比争论意义其实并不大。
并且,从公司2024年的扩产计划公告当中,5亿元的半固态电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相较于80多亿元储能项目仅仅只是个配菜。
或许,现阶段的固态电池对于公司而言,其价值也就只是蹭个热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