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人才,培养奴才:乾隆帝是如何“毁掉”一个盛世的?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

史海小记实 2025-01-14 11:20:21

消灭人才,培养奴才:乾隆帝是如何“毁掉”一个盛世的?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他的行事作风与历史上的皇帝并无二致,但是由于世界的形势与科学技术已经产生变化,但是乾隆的思想还是和两千年前的封建王朝一样,而且专制更甚,盲目自大,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由领先于世界科技文化彻底转化成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乾隆的保守为以后中国的灾难埋下伏笔。

而且,在乾隆执政六十年的时间里,乾隆对自己的驭人方法颇为自得,这种玩弄权术式的用人方法虽然巩固了他自己的统治,但是给国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雍正给乾隆留下来的人才班底还不错,而且经过雍正的铁腕整治,朝政上的风气也较好,几个辅政大臣也一向享有清名,而且国库也有不少银两。可以说乾隆接手的是一个成熟的朝政,马上就可以直接投入运作。

但是乾隆年轻,仅仅二十五岁,这套父亲留给他的班底年纪偏大,施政保守,基本上都是按照雍正时期的成法,年轻的乾隆并不是很喜欢,他自己也有心中想干的事情,而老的大臣班子几乎就没一个是他自己的人,办起事来就显得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乾隆之初,老臣鄂尔泰和张廷玉把持朝政,形成党争,虽然二位皆为忠臣,没有架空皇帝的想法,只是由于势力太大,无形中就形成党争。

虽然是不由自主,但是乾隆喜欢独断专行,对党争甚为忌惮,慢慢对二人产生出很多不满,而且由于二人权势太大,满朝大臣多数出自二人门下,甚至皇帝身边的文官也有其门生,这让皇帝大为不满。

但是乾隆还是一个较为精明强干的皇帝,在内政上对事情的把握还是清晰的,乾隆也深知党争于国家社稷百害无一利,于是乾隆想在大臣中培养一些自己的势力,于是刻意打压两位权臣,以实现自己可以独断朝政的目的。

在选才的同时,乾隆也深知一些元老重臣的重要,因为他年轻继位,有很多事情没有经验,那些处理朝政事务几十年的老臣对这样的事情处理是驾轻就熟,乾隆知道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就必须依靠这些人。

权衡之下,乾隆对这些老臣既适当打压,又给予重任。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服务,又不用担心他们权力过大而架空自己。

除此之外,他还以身作则,非常重视封建礼法,他率先遵守,对前人和祖先非常尊重,也很注意对孔子的尊崇,以此来向世人做出榜样,让天下都尊崇封建礼法。可见,乾隆在用人方面的老道也是他能够稳固统治中国六十余年的重要原因。

说道乾隆用人,就不得不说乾隆朝最大的权臣和珅,似乎和珅是乾隆绕不开的话题,和珅是乾隆一朝最具权势的大臣,和珅的权势仅次于那些在历史上篡位夺权的权臣,而和珅之富有,又是在历史上罕见的。

中国自古权臣大部分都会做谋权篡位的事情,也有少部分例外。远的有西汉王朝的霍光,近的有明朝的张居正。他们共同之处在于权倾朝野却并不谋取帝位,他们能够控制或者左右皇帝,在朝堂独断专行,皇帝对他们往往都很是畏惧,却又痛恨。

和珅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对乾隆不能形成任何威胁,他也权倾朝野,却只能在乾隆的股掌之上。以前的帝王都生怕大臣权力过大而加以限制,但是和珅却能够身兼数个最重要的职务,权力只在皇帝之下,但是乾隆却能运用自如,丝毫不担心和珅有不臣之心。

虽然和珅权势滔天,但是也只敢对物质金钱下手,绝不敢染指乾隆的权威,也正是这一点让乾隆放心,所以和珅才能安稳地富可敌国。

在乾隆一朝,出了近代最大的贪官和珅,和珅总体来说腐蚀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让贪污之风盛行且受到纵容,从这一点上来看,乾隆用人很有适当之处。但是乾隆时期又维持了表面上的盛世,乾隆对这些贪污之风并不是完全不知,之所以这样,也与乾隆的性格很有关系。

乾隆生于和平年代,并不是从艰苦之中打拼过来的,虽然他生性聪明又有志向,并不是那些只图享乐的君主。但是,由于优裕惯了,严格自律并不能完全得到遵守,而且国家日久承平,一些小的战乱也平息的很顺利,在位六十年,这么长的时间难免意志渐渐放松,觉得国家太平,适当的享受是应当的。

但是他自称“十全老人”,觉得自己功德圆满。乾隆十分珍惜这个名声,作为皇帝,物质享受都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虚荣心了,名声是他唯一追求的目标,特别是晚年,更是格外爱惜自己的羽毛,生怕晚节不保,但是又不能不享受,和珅是他这种矛盾心里的产物,和珅能让他享受,不但能为乾隆提供物质,还能在理论上找到借口,让乾隆觉得既享受了,也不损名声。所以才格外器重和珅。

另一方面,乾隆也不是不知道权臣的危害,这是乾隆的高明之处,和珅虽然权倾一时,但是人事权牢牢地掌握在乾隆手里,而且乾隆也重用一些清流大臣,不像以往的昏君,权臣可以把忠臣全部赶出朝堂,乾隆往往两边都照顾,宠臣再有权势也无法打到忠臣,这是乾隆很清醒的地方。

宠臣用来让他享受,忠臣用来治国,乾隆在这方面,做到了以往很多皇帝都无法做到的平衡。

0 阅读:2
史海小记实

史海小记实

李俊豪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