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编写的基本步骤及编纂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部分志书编写基本原则和方志体裁 

来学斋吧 2025-01-14 04:28:26

志书编写的基本步骤

及编纂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部分

志书编写基本原则和方志体裁

一、志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把握重大事件,鉴别历史资料,科学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

2、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反映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客观记述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3、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要突出志书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

4、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

(二)必须严守志体。

一是记述要真实,是什么就记什么,不要妄加分析。在当记述某一事件时,首先分析发生这一事件的背景和条件,再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写成了史体。

二是要反映规律,但不要总结规律。只以科学的方法,把各行业各事物的原本始末记述清楚,其中就包含了规律,即使所谓寓规律于记事之中。研究和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是志书的任务,而是专门学科、专门论著的任务。

三是只记事业本身,不作专业知识介绍。编写地方志只需把每一行业、每项事业的发展脉络记述清楚即可,即使电影志非常专业,也不必作专业知识介绍。四是重在自身行业或事业记述,不记或尽量少记有间接关系的事物。五是要写出事物的动态,即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不能把事物记成死的静态的东西。六是要采取点面结合的记述方法,力避“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三)必须采用史笔。史笔也称秉笔直书,是史志家直言记载史实的一种笔法。采用史笔主要应注意以下3 个方面。1、文字表述要用史笔。文字表述采用史笔是对新方志编者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语言要简明、准确、流畅,文字要精练、朴实、无华。行文中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文约事丰,坚决摒弃浮词,不堆砌辞藻,不故弄玄虚,切忌大话、空话、套话,更不能说假话。在使用判断词和定语时,要反复斟酌,注意分寸,不用或尽量少用形容词,切不要使用“大约、或许、可能、等不准确的言词和字眼。另一方面对事件的表述,思想要明确,章法要有序,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晰。切忌把志书搞成杂乱无章的资料堆积。2、对史实的记载要用史笔。编写新方志对史实的记述要真实、客观、准确。这就要求编者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做到秉笔直书,据事直书。3、对政治运动的记述要用史笔。

(四)遵守疆界,不越境而书。

(五)横分门类,纵向记述。志体与史体不同,在编纂形式上,史体是以时系事,志体是以类系事。史书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著撰往事,侧重于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而志体却要求分门别类地记述一方之历史与现状,“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它的特点是打破总的时间概念,注意按事物分类横排。在纵向记述上应注意:一是纵述不宜溯源过远,而应侧重断限以内,需上溯的则上溯。二是切忌纵列文件,而应纵述事实,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三是不要面面俱到,而应抓住主线,突出主要。四是不要逐年记述,而应纵述演变,写好事物的量变、质变和盛衰起伏,切忌流水账似的逐年资料罗列。

(六)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地方志要求横陈“百科”、纵述历史,百科不可缺一科,历史主线不可割裂,即所谓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横不缺项是拟订篇目要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方志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个全字。所以称它为一方之全书。

纵不断线是编纂地方志需要遵循的另一重要原则。地方志为“一方之全书”,又是 “一方之全史”。横向看,方志反映一方之全貌;纵向看,方志反映断限内一方各项事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因此,断线与缺项一样都会影响志书的质量,编纂中应加以注意。

(七)以事系人,生不立传。因记述某一事物的兴衰始未时涉及到直接或间接的各类人物。志书处理人、事的原则,要求只记该人与此事有关的内容,而不是介绍该人生平事迹。对健在的有突出事迹的人,把其事迹记载下来,一则彰显其业绩,作社会仿效的楷模,二则存史,以供后时再修志时入传资料。

(八)述而不论,寓论于述。这一原则是指志书记述要忠于事实,不加分析评论,不直接作褒贬之评。虽不直接阐明观点,但要寓观点于资料的记述之中,用翔实的资料来说话,用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资料来体现正确的观点。这一原则,是由志书的资料性、真实性和著述性所决定的。

我们讲的述而不论,主要是针对志书的主体部分,即“记”、“志”、“传”三体裁。这一部分的任务是把一方的自然、社会等各方面情况的历史和现状客观地、真实地记载下来。就志书整体而言,议论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概述、章下序中。

(九)突出时代、地方、专业特色。编纂地方志应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志书就没有光彩。一部志书是否优劣和有无价值,关键是看其有无特色。地方志的特色包括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三个方面。

二、地方志的体裁

体裁,是文章或著作的表现形式及写作方法。地方志的体裁,经过社会主义时期第一轮新方志的实践,上上下下统一了认识,正式定为:述、记、志、传、图、表、录等7个要素。这7要素各有所用相互补充。这种独特的体裁,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认识和记述)一地社会和自然发展变化的情况,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基本符合地方志特定内容的需要,能够使志书的内容与形式达到辩证的统一。方志编纂体例的独特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著述的一个显著特征。

1、“述”即志书的“概述”、“综述”以及各专志的“无题述”,一般置于志书和各专志之首,是一部志书的精华和概括。它是一种著述式的体裁,起到总摄全局,沟通各门类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读者了解志书的基本内容,进而通览全书,便于读者读志用志的作用。“概述”、“综述”及“无题小序”的设置,使志书各横排的门类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记”指志书的“大事记”。这是一种被志书从史书吸收过来的体裁,它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一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及社会等各个领域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即所谓“以时系事”,基本上采用按年、月、日为顺序的记事方法。但为了防止割断历史,必要时可以提前交待事件发展的结果。“大事记”是志书中唯一以“竖写”的方式而不采用“横排”方式的记述体载。

3、“传”即 “人物传”,用来记载一地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表彰其功绩以教育广大群众,并传之后代。现代志书中也不忽略记载部分对当地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反面人物或特殊人物,以起警世的作用。物传有单传、合传、传略等多种形式,根据新编地方志的编写规则,采取“生不立传”的原则,对在世人物一律不予立传记述。

4、“记”、 “传”这二部分在我们编修的专志中不体现,大家只要知道就好了。

5、“志”指志书的各个专业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了。它按照事物的性质划分门类,以类为志,详细记述一地某项事业的发展过程及现状,以反映当地自然或社会发展的某一个侧面。即所谓的“以类系事”。专业志是构成志书的主体部分,一般占全书比重的80%以上,是最需要花费大力气做好的“大文章”。志业志写好了,一部优秀志书的基础也就基本奠定。

 6、“图”即志书中的各种地图、照片、统计图及各种实物拓片、影印件等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的卫星照片、遥感图片、电脑绘制的三维图象等。它具有直观的形象化的阅读效果,可以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以弥补文字表述之不足。一部好的志书,应是“文图并茂”的志书。

 7、“表”泛指志书中的各种类型的“统计表”等,它起到充实记述的不足,丰富志书资料库存,便于读志用志的作用。

 8、“录”即志书的“附录”。它专收不便于载入志书正文而又有参考价值的原始资料,以起到“存史”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志书“附录”的外延已大大扩展,除收入上述内容之外,还大量地加入许多不便于载入正文的自然、人文方面的资料(甚至故事传说、地方典故),成为突出地方特色最为灵活、最好发挥的志书版块之一。

0 阅读:0
来学斋吧

来学斋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