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0岁的汤瑞仁不顾家人反对,摆摊卖起了绿豆汤,谁能想到一年后的她会成为“毛家饭店”的创始人,并将“毛家饭店”开往全国。 1990年,一名来到韶山的美国记者问汤瑞仁:“开饭店这种资本主义的行径,如果毛主席在的话,你还开得下去吗?”汤瑞仁笑了笑,一句话就让美国人哑口无言。 1930年,汤瑞仁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十四岁就嫁给了毛主席的邻居毛凯清。汤瑞仁很勤奋,丈夫参军后,她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每天上山砍柴贴补家用,直到天黑才回家,从早忙到晚,什么都干。 1959年,离家多年的毛主席回到了故乡韶山,乡亲们夹道欢迎,汤瑞仁听到动静,赶紧跑回家,边跑边喊:“毛主席回来了!” 她抱起儿子去看毛主席,汤瑞仁止不住地高兴,虽说做了毛主席这么多年的邻居,但她还是第一次见毛主席呢。毛主席看汤瑞仁手里抱着的孩子眼熟,问:“这是哪家的孩子?” 身边的乡亲们抢着回答:“是毛凯清家的,这是他媳妇,叫汤瑞仁。” 汤瑞仁赶紧让儿子叫爷爷,毛主席哈哈笑着摆手:“那不成,按辈分他可是我小叔叔。” 毛主席又问了他们家的生产、生活情况,汤瑞仁都一一作答,毛主席平易近人,汤瑞仁很快放松下来。当问到食堂烧什么菜时,汤瑞仁说:“都是些蔬菜,不过我烧的花样多,一个萝卜我都能做出好几种吃法。” 毛主席点点头,赞道:“不错,你的水平都称得上烹饪大师了。” 每次回想起和毛主席的谈话,汤瑞仁都很骄傲,更没想到她后来真成了“烹饪大师”,专门招待来韶山的游客。 1986年,改革的春风吹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汤瑞仁也想做点小生意,她看来韶山的旅客很多,路边连卖水的都没有,就想着不如摆摊卖绿豆汤。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却遭到强烈的反对:“你要是跟这些‘资本主义’沾边,就别回这个家。” 汤瑞仁不服气,决定说干就干,汤瑞仁把摊子摆在毛主席家对面的大树下,邻居看到了,在背地议论纷纷。 很快摊前就围了几个客人,问她绿豆汤怎么卖。汤瑞仁给他们一人盛了一碗,不好意思地说:“那你们看着给吧。” 一个下午,绿豆汤就卖完了,汤瑞仁数了数,一天居然赚了5块钱,她卖了一个夏天的绿豆汤,小赚了一笔,想起毛主席当年的那句话,决定开家饭店。 当时韶山没有饭店,有很多旅客到毛主席的故乡,却吃不上一顿热乎饭,汤瑞仁给饭店取名“毛家饭店”,又找到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王首道给饭店题名。 汤瑞仁手艺好,分量多味道好,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凭借着好口碑,慕名前来吃饭的人络绎不绝,汤瑞仁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很快就开了第一家分店,紧接着第二家、第三家... 1990年,一个美国记者来到韶山,专门采访汤瑞仁,问了一个犀利的问题:“你觉得毛主席如果还活着,你这个饭店还开得下去吗?” 汤瑞仁脑子转得很快,马上就明白美国记者的来者不善,只见她爽朗一笑,道:“当然能开下去,毛主席一辈子都想着人民,希望人民过得好,如今我开饭店让自己过得好,来我这吃饭的客人也吃得香,毛主席怎么会不同意呢?” 那个美国记者顿时哑口无言,顺势点了几道菜,汤瑞仁热情招待他坐下吃,接过这茬。 目前,“毛家饭店”已经开了200多家连锁店,安排三千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汤瑞仁不仅给低保老人和敬老院捐钱,资助贫困儿童完成学业,还出资从各方面帮助残疾人。 九十多岁的汤奶奶在接受中央主持人采访的时候说:“毛主席说穷则思变,我是靠一块七毛钱起家的……说我没赚钱你们可以不信,说我腰缠万贯,请你们也不要相信……” 回顾汤奶奶的一生,穷不曾变节,富也不曾忘本,不仅做到了“先富带动后富”,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自己淋过雨,所以会给别人撑伞。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正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