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印寺坐落在湖南省中部的沩山上,1917年青年毛泽东曾来到这里旅行,和他同行的正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1-13 17:25:52

密印寺坐落在湖南省中部的沩山上,1917年青年毛泽东曾来到这里旅行,和他同行的正是他的好友萧子升。二人来到沩山登门造访一个寺庙,和方丈有一场非常有趣的对话。 当时毛泽东和萧子升都在来访名单上签名,方丈看过二人的签名后,指着毛泽东说:“这位就是毛施主,另一位是箫施主吧。” 毛泽东十分好奇,你怎么知道我们谁是谁?方丈笑着说:签名册上的‘毛泽东’三个字铿锵有力,放荡不羁,三个字占了好几个格子,而“萧子升”三个字,方方正正,规规矩矩,一个格字一个字,和二人的性格是相符的。 二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字如其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时方丈还问他们,为什么轻装前进。毛泽东告诉他,我们这次出来,立志不还一分钱。方丈笑着说,你们这样的人我还是第一次见,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只要有志气,什么都能做成。 面对毛泽东的侃侃而谈,方丈笑着对毛泽东说,这位施主看起来目光有力,日后一定有所作为啊。看到方丈这么夸毛泽东,萧子升自然也很不高兴,便问方丈,我们都是研究学问的,我怎么样? 方丈问他,萧施主知道吕洞宾和曹国舅吗?萧子升说,当然知道,只是他们是道人不是僧人,我还是愿意改造中国。 方丈又笑着说,或许萧施主今天不留沩山,日后也难以留在中国。当时他们没人在意这句话,不曾想老方丈的一句话竟然一语成谶,因为日后毛泽东和萧子升竟然分道扬镳了。 有人说,如果当年萧子升没有和毛泽东分后,跟着毛主席闹革命,日后一定可以当大官,但遗憾的是,萧子升和毛主席越走越远。 萧子升第一次和毛主席相识,还是在东山学堂时,当时17岁的毛泽东刚刚来到东山学堂,甚至连报纸都不知道什么是什么,当时萧子升刚刚毕业,准备把一大堆旧报纸扔掉,毛泽东便拦着说,可不可以留给他。 就这样二人相识,毛泽东用五个月的时间学完了小学的所有课程,然后考入长沙,和萧子升进入了同一所学校,经过更加深入的交流,二人成为了好友。 可以说在当时,他俩在志向抱负、治学态度、品行修养等方面更加相近,是百年一遇的难得的好友,所以在湖南求学期间,他们曾一起去乡间做调查,其实就是文章开头说的“穷游”,日后萧子升也在回忆录中说过,他们一起走过了5个县,没有花一分钱。 1918年他们从湖南一师毕业,萧子升曾去法国留学,毛泽东则是留在国内,萧子升回国后,正好毛泽东办了湘江评论,还有新民学会,萧子升起初和毛泽东一起革命,但遗憾的是,二人的思想逐渐产生了分析。   1920 年 2 月,萧子升在给毛泽东的信中阐述了自己的诸多想法,他倡导温和的革命方式,觉得改革社会应当以教育作为切入点。在他的思想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那是一个 “人人读书,人人劳动” 的世界,没有纪律的约束,也不需要政府的管理,是一种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社会构想。 然而,毛泽东的想法与萧子升截然不同。毛泽东主张解散 “新民学会”,他认为先进的青年应该加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以此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毛泽东曾坦诚地问萧子升:“你是跟我走,还是要当一辈子绅士?” 最终,两人因理念的差异和对未来道路选择的不同,从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分道扬镳。   那么萧子升和毛主席分手后,去向如何?   1939年萧子升从苏联回国来到延安,毛主席还读了很多萧子升写的信,说他写的诗不错,但后来萧子升就离开了延安。据说萧子升投靠了国民党,后来索性和毛主席断绝来往,去了国外乌拉圭定居。至于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分歧,原因很多。 当时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人和毛主席产生分析,其实不在少数,比如井冈山时期,很多人都不理解毛主席的做法,为什么非要上井冈山,但日后大家都明白后,开始敬佩毛主席。 另外,萧子升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比如1955年我国一个代表团去乌拉圭演出,毛主席托人见见萧子升,毕竟曾是好友,但被萧子升拒绝。 70年代,已经垂垂老矣的萧子升曾多次写信给北京,想要回国,但当朋友把他的信交给大使馆时,萧子升已经躺在了病床上,不久就去世了。临终前留有遗嘱,希望把他的遗体运回中国湖南韶山。 毛主席得知这位曾经的好友去世,也十分悲痛,他曾对当年二人都认识的朋友说,当年很后悔没有好好劝说他不要离开。 萧子升去世后,只留下一本回忆录《我和毛泽东当过“乞丐”》,回忆了他和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交往,也算是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资料。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