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陕西省子洲县的一条乡间小路上,一身穿军装的男子搭着老农的牛车回家,走到村口时男子突然下跪,对着老农道:“爹,我是扶之啊!”他也没想到这个老农正是他的父亲。 之所以会出现这番场景是因为他已经数十年没有回过家,跟老农聊了一路都没有认出此人是自己的父亲,这位身穿军装的男子便是王扶之少将。 同年三月,志愿军39军115师师长王扶之接到调令回国休养,猛地一闲下来他还有些不适应,突然想到自己从参加革命以来还没有回国老家,更没有去看望过父亲。 王扶之的身世相当悲惨,五岁时便痛失慈母,父亲一个人扛起家里的重担,不知道如今生活得怎么样,想到这里他便踏上了回乡的道路。 按说王扶之当时作为军官,又在休养期间,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会配车,可他却觉得回家是私事,不能占用公车。 再者说,如果自己兴师动众的回家,县里的领导得知后肯定会搞一些排场,那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作为人民的军队保卫国家时应尽的职责,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士们才更值得尊敬。 拿定主意后王扶之便搭车往老家陕西省子洲县赶,一路上他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变化,虽然生活条件上依旧比较艰苦,但难得老百姓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欢笑。 王扶之作为参与到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之中,自然是打心底里高兴,而老百姓一看到穿着军装的王扶之也是异常的热情,时不时就会有人跟他搭话,说自己带了干粮,问他饿不饿,王扶之的心里无比的骄傲。 群众们的真实反映表明了解放军是一支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军队,王扶之也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看到这些场景后王扶之也不禁幻想父亲此时过着怎样的生活,摆脱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后,家里应该不会再面临生计的问题,脑海里浮现出几十年前父亲的模样,想象着这些年过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会不会已经满头银发。 来到县城后王扶之发现再往前走就只能步行了,但对于常年征战的他来说并不是大问题,打仗的时候一夜都要走二十多公里,如今这十几里的回家路根本难不倒他。 王扶之正在路上不紧不慢地行走时,身后突然传来一位大爷的声音:“小同志!你这是回乡探亲啊!上来我捎你一段!” 王扶之回头一看是一位赶着牛车的大爷,想到还有不少路要走,一个人也无聊,倒不如搭车跟大爷唠唠嗑,还能了解一下家乡的变化,于是便上了牛车。 老大爷看到王扶之身上穿着军装,眼里突然泛起一丝晶莹,突然转头对王扶之说起自己有个儿子也在陕北参加了红军,应该跟王扶之年龄相仿,就是不知道是死是活。 王扶之也是从陕北参军,说到这里两人越聊越欢,不知不觉就到了村口,老大爷一看王扶之还没有下车,以为聊得起兴忘了下车,便询问道:“小同志,我要到家了,你要去哪里啊?” 王扶之回答道:“我家也在前面!” 两人就这样继续聊着往前走,可最终王扶之发现,老大爷回的家正是自己此行的目的地,也就是说跟他聊了一路的老大爷正是他数十年未见的老父亲! 想到这里王扶之喜极而泣,抱着父亲哽咽道:“爹,我是扶之啊!我回来了!儿子不孝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没想到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竟然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发生!
1953年,陕西省子洲县的一条乡间小路上,一身穿军装的男子搭着老农的牛车回家,走
墟史往事啊
2025-01-13 17:02:17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