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刘文典开始在北大任教。一天,辜鸿铭问他:“你讲什么课?”刘文典恭恭敬敬地回答:“汉魏文学。”不料,辜鸿铭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讥讽道:“就你?” 他,敢于和蒋介石对着干,敢于当面嘲笑文学圈的权威,敢于在战火纷飞中坚持自己的信仰。 刘文典的“狂”,不仅仅是因为个性张扬,更是他不向权威低头、不畏挑战的精神。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不顾一切去挑战传统的权力结构,把自己的学术理念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你或许会觉得难以置信。蒋介石——那个当时掌握国家权力、威望赫赫的国民政府总统,怎么会和他发生冲突? 而且,刘文典竟然敢当面与他对峙,拒绝蒋介石的视察请求。 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学校不是官府,蒋总统你可以去别处看看,视察有什么用?” 这一番话不只让蒋介石陷入尴尬,还为刘文典赢得了一个“狂人”学者的名号。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刘文典的坚持更是让人深感敬佩。 面对日军的威胁,他坚决拒绝使用日语,始终坚持用中文与敌人沟通。 而且,即使在战火中,他也依旧不停的钻研学术,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将日文资料翻译成国文,力求了解敌人,打好心理战。 这个人就是刘文典,凭借着自己独特、充满个性的学术风格和个性,成为了很多人心中无法忽视的存在。 时间回到1917年,那时刘文典还在北大教书,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存在。 但在遇到辜鸿铭这个国学大咖后,他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触动。 一句“就你?”成了他学术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他誓发要把自己对国学的理解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六年的时间,他深入钻研国学经典,最终凭借《淮南鸿烈集解》一书,震憾了学术界。 这本书不仅是刘文典的学术突破,更是他那股不屈不挠、充满“狂”气的精神的最佳表现。 很多人认为,刘文典的“狂”仅仅是因为性格。但实际上,正是这股不服输、不屈服的精神,才让他在学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当他成为安徽大学校长后,他的“不拘一格”仍然没有改变。 他还曾特意将课程安排到晚上,借着月光为大家讲课,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赋》。 无论是与蒋介石的“对抗”,还是课堂上的不拘小节,刘文典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原则。 他对于学术的执着远超常人,他不仅深入研究《庄子》,还亲自编写《庄子补正》,并获得了陈寅恪亲自题写的序言。 在这种“狂”的背后,正是他对国学的执着追求。 今天,回顾刘文典的一生,我们看到的并非只有争议与挑战,更是他在学术上的无数贡献。 无论是与蒋介石的“对抗”,还是在战时坚持自己的学术信仰,他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深深的印在人们心中。 正如网友们所说:“他不仅是学者,更是一个有着深刻情感和独立精神的‘狂人’。” 刘文典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挑战与不屈,但正是这种“狂”气,让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学术之路,成为学术界的传奇。 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忘记他那种执着的坚持与对学术的深深热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学者深思并传承。
1917年,刘文典开始在北大任教。一天,辜鸿铭问他:“你讲什么课?”刘文典恭恭敬
华运丰说娱乐
2025-01-13 15:43:36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