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巴基斯坦为我国送来一大批帐篷,然而这批帐篷大部分没有出厂规

熹然说历史 2025-01-12 23:19:50

2008年,汶川地震,巴基斯坦为我国送来一大批帐篷,然而这批帐篷大部分没有出厂规格,不仅编号不同,甚至还有些陈旧,背后的原因令人泪目! 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山川相连的邻邦,友谊源远流长。早在1951年,两国就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从此彼此情同手足、携手前行。 60多年的风雨同舟,中巴友谊历经考验而愈发坚实。政治上,两国相互信任,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定支持对方立场。两国元首多次互访,开启了中巴关系的新篇章。 经贸上,双边贸易和投资合作全面发展。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支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硕果累累。在国际事务中,中巴密切配合,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人文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心心相通。中巴缘聚喀喇昆仑公路,当年两国工人在高原冰天雪地中并肩作战,以生命和汗水凿出一条纽带,留下感人至深的佳话。 中巴情谊跨越喜马拉雅,融入印度洋。无论是在和平发展的晴好时光,还是在挫折坎坷的风雨岁月,双方始终守望相助,用行动诠释"巴铁"的内涵。 中巴两国人民心意相通,视彼此为知心好友、真诚挚友。地域相邻、文化相近奠定了深厚的民间友好基础,两国各界对加强双边关系有着强烈共识和期盼。 当灾难来临之际,中巴人民更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每当一方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另一方总是最先伸出援手,雪中送炭,倾囊相助。巴基斯坦洪水泛滥时,中国全力救援;中国同胞遭遇不幸时,巴铁兄弟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2008年5月12日,一场里氏8.0级特大地震重创四川汶川。灾情牵动全中国人民的心,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时任总统穆沙拉夫得知灾情后,立即指示政府全力支援中方救灾。 巴基斯坦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总统办公室、总理办公室、外交部等部门通力合作,制定救援预案。巴方决定向中国提供20000顶帐篷等急需物资,缓解灾区民众的燃眉之急。 然而,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在短时间内筹措如此数量的帐篷谈何容易。要知道,这几乎相当于巴基斯坦储备帐篷的总和。但巴基斯坦的答复掷地有声:"兄弟有难,我们义不容辞!" 时间就是生命。巴方跑遍全国,想方设法调集帐篷。奔波之中,他们突发奇想:何不让军队也参与进来?于是,巴军方紧急下达命令,要求所有驻地部队将用作野外训练的帐篷全部上缴,千方百计扩大帐篷产能。 几经周折,2万顶帐篷总算凑齐了。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从各地调集来的帐篷大小规格不一,编号也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帐篷因为时间久远而略显破旧。然而顾不得这许多了,中国灾区的同胞还在苦苦等待! 尽管困难重重,巴基斯坦依然想尽办法加快行动。数千顶帐篷被紧急运往"巴铁"的枢纽喀什,再转运至中国。由于缺少大型运输机,一些飞机不得不拆除座椅,才能装下更多帐篷。 一批批帐篷陆续运抵中国。5月15日,第一批7000顶帐篷抵达四川。6月初,2万顶帐篷已全部交付中方。从决定援助到全部送达,巴基斯坦政府和军队仅用了不到20天时间,创造了援外物资发运的奇迹。 在后续援助中,巴基斯坦先后派出医疗队、救援队赴灾区服务,并持续向中方提供所需物资。巴政府还多次召开捐赠仪式,各界踊跃捐款,众志成城支持中国抗震救灾。普通民众也纷纷伸出援手,力所能及地奉献爱心。 巴基斯坦雪中送炭的举动,深深打动了灾区群众和全中国人民。那一顶顶帐篷,不仅为灾民送去了遮风避雨的庇护所,也传递了巴基斯坦人民手足同心的深情厚谊。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巴基斯坦如此义无反顾? 追根溯源,这份情谊源远流长。上世纪60年代,中巴两国就合作修建了被誉为"友谊之路"的喀喇昆仑公路。在那条海拔5000多米的"天路"上,约3万名中巴工人日夜奋战、并肩作战,804人献出了宝贵生命,用鲜血凝就了中巴友谊的丰碑。 2005年,巴基斯坦发生特大地震,中国政府和人民慷慨解囊,向巴方提供了2000万美元的援助。灾后重建阶段,中国又无偿援助巴基斯坦兴建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帮助灾区恢复重建。正所谓"静如修竹,动如山川",中国和巴基斯坦就是这样常态交流、患难与共的好兄弟。 正如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所言,中国在其他国家遭遇困难时总是慷慨伸出援手,巴基斯坦民众对此印象深刻。汶川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回想起昔日中国的无私帮助,一股报恩的热情涌上心头。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事后回忆说,当他得知中国四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第一反应就是巴基斯坦应尽全力帮助中国人民渡过难关。"我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协助中国政府和人民。"正是怀着这股赤诚之心,巴基斯坦倾其所能,全力驰援中国灾区。 尽管国力相对有限,巴基斯坦在救援物资上却毫不吝啬。据不完全统计,除了2万顶帐篷,巴方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毛毯、食品、医疗器械等急需物资。

0 阅读:58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