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治安策》中:“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

浊中见清 2025-01-12 23:19:46

贾谊的《治安策》中:“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对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尊贵进行了很好的定位,这在封建社会是很有必要的,这虽然是贾谊的尊卑观,也可以看做是封建社会的尊卑观。 尊卑,就是要有阶级分明,法律不能破坏这种阶级分明,如果法律有所破坏,那就是要修改法律的。这种构想在封建社会是可行的,我们理解问题要具有历史眼光,不能用上帝视觉去审视历史问题,在封建社会要维护皇帝的尊,就要让皇帝以外的人全都是卑;要维护贵族阶级的尊,就要让普通老百姓卑;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尊,就要让农民阶级卑。金字塔式的社会地位,不能轻易去跨越,所以,在封建社会那些有阶级跃层的事件,往往都是一些历史典故,很多都是野史小说的虚构,即使 有朱元璋这类人,等他当了皇帝以后,也要按照这样的方式去统治天下,不然明朝如何绵延200多年呢? 我们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封建毒瘤,但是,封建社会能够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不就是靠这种方式统治的吗?既然存在就是有道理的。贾谊尊卑观进步的地方在于,让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前沿,这种尊卑观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礼治,美其名曰是用礼法去统治天下,实际上就是由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少数人的礼法,而多数人就是刑罚。这就是为什么州官可以放火,而百姓不能点灯的道理。 为什么古代的宫殿都会有一个很高大的地基呢?就是要把皇帝捧在最高处,但是往往最高处的皇帝还是个风险很高的职业,因为他是金字塔尖,除了他以外,要防所有的人,对于任何人都是不信任的,这也是我们能看到很多皇帝信任宦官的根本原因,因为宦官是不完全的人,所以皇帝认为这样不完全的人是依靠皇帝生存的,所以也是他们最可信的。估计贾谊没有为宦官定一个阶级,如果贾谊能够考虑到这一点,那么汉朝就不会灭亡在宦官作乱上了。

0 阅读:1
浊中见清

浊中见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