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柳元麟接替李弥,指挥金三角国民党残军,在一次会后,他被军长吕维英手下

史记峰会 2025-01-12 22:01:46

1954年,柳元麟接替李弥,指挥金三角国民党残军,在一次会后,他被军长吕维英手下十几支冲锋枪对着脑袋,差点被当场射杀。 1953年底,金三角的三万多国民党残军及眷属,被撤走了大半。残军最早的“灵魂人物”李国辉和谭忠,到台后被强制解除军籍,由于两人铨叙军衔都不高,每月所得难以维生,李国辉去台北郊区办起了养鸡场,谭忠在台北街头摆了小吃摊。 残军总指挥李弥,本打算待在泰国曼谷,继续遥控指挥,但蒋介石显然对这个学生已不放心,担心他割据自雄,将其召来台湾后训斥一番,不再任用。李弥到台后,老蒋委任担任李弥副手,曾任国民党第八军副军长的柳元麟接任残军总指挥。 论资历,柳元麟和李弥都是黄埔四期生,但李弥升任十三兵团司令官时,柳元麟连师长都不是;论能力,李弥狡诈多变,打仗也有自己的一套,这是中规中矩的柳元麟所不能比的。 但柳元麟除了黄埔生的身份外,还是浙江慈溪人,又当过侍从室少将副侍卫长,三层“光环”加身,老蒋对他的信任度明显高于李弥。 金三角进入“柳元麟时代”后,由于大部分人员撤走,实力大不如李弥在时,经过拼凑整合,虽编组了四个军的番号,但总兵力其实仅有六千余人, 最让柳元麟感到头疼的是,这六千多人大都是云南籍官兵,四个军长吕维英、甫景云、李文焕、段希文都是清一色的云南人。 李弥在时,对这四个云南老乡轻松驾驭,四人对他的命令很是服从。残军大撤离时,非云南籍人员大都离开,这就使得四人掌握的部队,占据了余下残军的大头,他们对柳元麟取代李弥心怀不满,联合进行抵制。 在一次残军主要军官参加的会议上,当柳元麟提出让各军在驻地和当地土司搞好关系时,残军副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吕维英出言讥讽,称柳元麟太过软弱。柳元麟大怒,拍着桌子训斥吕维英,吕维英可不受这气,站起来指着柳元麟的鼻子对骂,其他人见势不妙,连哄带劝的把吕维英拉出去,会议就此搅散。 回去后,吕维英越想越气,召集了十几个手下,去总部找柳元麟的麻烦。当柳元麟见吕维英竟然敢带人持枪闯进来威胁自己,气得发抖,掏出手枪作势威胁。 柳元麟并不是真的要对吕维英开枪,这只是维护自己长官形象的一种姿态。但吕维英带来的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举枪对准柳元麟。 吕维英带来的手下,拿的都是冲锋枪,一下子被这么多枪口对着,柳元麟内心是很慌的。总部参谋长闻讯马上带人救场,并故意大声说在外面已经部署好了机枪手。 本来吕维英是来找柳元麟撒气的,并不敢真的动手,见状后对手下使了个眼色,马上作鸟兽散。 吕维英为何敢公然挑衅柳元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柳元麟资望能力均不足,加之又非云南人,因此吕维英等四个军长对他不服;二是,残军六千多人中,柳元麟能指挥的总部直属部队仅一千多人,实力上,难以压制其他四个军长;三是,吕维英和特务头子毛人凤关系很好,有这个后台,有恃无恐。 这场风波过后不久,柳元麟吸取和吕维英硬碰硬无果的教训后,采取分化手段,他给残军第三军军长李文焕发去密电,说把段希文第五军的北卡支队所属的防区,划给第三军。 北卡支队的防区,时有商队路过,可抽取不小的过路费,李文焕对此觊觎已久,有了柳元麟的撑腰,他当即派师长杨绍甲带兵包围北卡支队,要强行接管防区。 残军四个军中,李文焕军兵力最多,但战斗力最强的却是段希文军,因为李文焕军兵员以马帮土匪武装为主,段希文军大都是原国民党正规军。 杨绍甲这个师五百多人,但却拿不下只有一百多人的北卡支队,段希文随后又派遣二百多援军,前后夹击,击败了杨绍甲师。 本是李文焕抢占地盘在先,但柳元麟拉偏架,给台湾发电将火并的责任推给段希文。台湾的回复并未让柳元麟如愿,虽然给了李文焕一个残军副总指挥的头衔,但却免去了军长职务;至于段希文,由于他的父亲段克昌,是国民党的监察委员,因此台湾方面未对他进行任何处理。 柳元麟见李文焕被免去军长职务,心中大喜,他去电让李文焕尽快到总部任职。李文焕又不傻,回电要辞去副总指挥职务,此后任柳元麟如何来电,坚决不去总部,依旧把部队牢牢掌握在手中。 1956年10月,毛人凤病死。见吕维英失去靠山,柳元麟马上给台湾发电,说吕维英跋扈不听指挥,建议第一军军长职务由副军长吴运暖担任。在一次会议上,柳元麟当众宣布台湾同意吕维英调离的电文,这次吕维英乖乖的接受,并无反抗。 将第一军抓在手里后,柳元麟又突袭包围了第二军军长甫景云的军部,甫景云的大部分人马都不在身边,军部仅有百人,自知不敌的他,只得交出指挥权。 李文焕、段希文见柳元麟来真的,马上握手言和,联合起来。尽管吞并了第一、第二军的部队,但柳元麟手头的兵力,还是不如联合起来的李文焕、段希文。 官司打到台湾那里,老蒋派情报局副局长任剑鹏亲自出马去金三角调解。李弥也在老蒋的授意下,给李文焕、段希文写了信。老长官李弥的面子李文焕、段希文多少还是要给的,两人表面和柳元麟言和,但实质上依旧是各自割据。

0 阅读:126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